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猪头巷、馒头巷、侠义巷......说起这些太原的奇名怪巷,80后小伙郝波便兴奋不已,如数家珍,久久不愿放下手中捧着的《古城巷陌——太原街巷捭阖》。在他家阳台上,整整两个大书柜中,摆满了有关太原地名的书籍。这上百本资料,都是郝波从年开始研究太原地名时攒起的。如今,作为太原地方学会理事,郝波放下书本后,走街串巷已成为他的习惯,他总说:“都说‘择一事,终一生。’我择太原的地名,讲一生太原的故事。”
郝波翻看资料
太原建城周年他与地名结缘
郝波和太原地名的的缘分,还要从年说起。那一年是太原建城年,太原的大街小巷都设置了一批规范的新路牌。当时,郝波还是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一次偶然路过五一路附近时,三个路牌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那是第一次看到‘精营东边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这几个路牌,就很好奇这些名字的来历和含义。”郝波说。从小对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他,一路惦记着这几个名字。回到学校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开始探索这几个地名背后的故事。期间,他萌生了一个强烈愿望:潜心探究太原一个个地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郝波收藏的书
此后的时间,郝波开始四处搜罗这方面的书籍资料,下功夫研究。在大学图书馆,他找到了《太原史话》,发现书的后面附了几十条老街巷的来历,他就把它们一一记下来,并画了一张地图来标记。年在南宫市场,他淘到80年代出的《太原市南城区地名志》和《太原市北城区地名志》,如获至宝,“这两本书比较全,记载的是太原老城区范围内所有街巷的名字。书后面还有老地图,也标清了所有的地名。”后来,他想办法又陆续找到了太原旧行政区河西、北郊和南郊等区的地名志。
按照地名志,郝波用了两年时间,抽空探访了太原老城区内的多条大街小巷。西自西山大虎沟,东至东山杨家峪、松庄;北从南寨公园,最南到小店经济开发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探究街道他发现仓园河原是“苍蝇河”?
在实地探访的这两年中,查资料、定位、实地探访、拍照,这些都由郝波一人,在闲暇之余骑车完成,他表示自己找地点,完全是‘按图索骥’。有时,即便资料充足,按着地图找过去,也找不到地方。据郝波的考察统计,在这十几年中,太原已有三四百个地名消失,另有数百条街巷处于有名无路牌的状态。“毕竟太原市发展变化快,老太原的遗存越来越少,当下找不到,可能以后永远都找不到了。”想到这,郝波就觉得有种时间紧迫感。
因此,在找寻途中,每得知街巷的趣事,郝波都会细细地记下来,一有机会就会写成文章,发在博客上向大家科普,郝波说,“有些街巷只要望文生义,大家就知道它的来历,比如说钟楼街,但有些街巷就不行,要多方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询问当地老住户才行。”其中,仓园河当属一例。仓园河南起北仓巷,北至城坊街。经过询问周边老住户后郝波得知,相传清代这里附近都是仓库,仓库中排出的水在附近积成一片水塘。水塘里蚊蝇孽生,因此人称这里为苍蝇河。后来填河修建民房,形成一条街。郝波说,“住在附近的人们谁也不愿意说自己住在‘苍蝇河’,因此对其名字进行‘雅化’,取其谐音,冠以雅名,曰:“仓园河”。”
老建筑上有门牌
随着城市发展,老街区中的老住户越来越少。当手头资料中找不到名称,又无法通过门牌号、店铺名、老住户口中找出的小街巷的名称时,郝波就要在各个档案馆之间奔波。在这之间,郝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听到了不理解的声音。郝波说,有的档案馆的资料已经丢弃,查无可查。有的档案馆工作人员不配合,有一次,一个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帮他找到档案,在得知他查档案的目的后却说:“要早知道你的目的,就不费劲帮你找了。”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郝波毫不气馁,总是笑笑化解他人的不配合。“我的爱好,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而改变的。这种方法不行,我就动脑想其他方法,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为街道命名、纠错他乐此不疲
可能因为郝波的本职工作是编辑,对文字的严格要求也影响了他的爱好。他对街道的名称,郝波很是“较劲”,一发现错误,就想纠正。从9年起,只要他发现写错的路牌,就及时与民政局有关部门沟通,纠正错误。郝波介绍,比如“都司街”,不能写成“都市街”,“典膳所”不能写成“典善所”。
就在年,郝波还向太原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提出了自己的街道命名意见。“现在的嘉节南街在拟命名公示时叫嘉节街,我感觉读起来很拗口,于是提议加个方位字,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采纳了我的建议。”郝波说,西客站附近的金阳西路,原来拟命名为金阳南路西巷,他实地调查发现,附近还有一条路,叫金阳南路西一巷,两个名字相似,容易弄混,经他建议改为金阳西路。
郝波收藏的各年份的《太原市街巷标准地名录》
太原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老地名的保留,郝波一直在贡献自己那份力量。几年前,在钟楼街附近有条小巷要命名,经他探究在明朝时期,此地有座悬空而建的四柱子楼,行人皆从楼下来往,北去钟楼街,南入中校尉营,西接西校尉营,东至地藏庵,故名四岔楼。后来,楼消失了,街名却沿袭下来。郝波觉得“四岔楼”这个地名应该保留下来,所以提了建议,也被民政部门采纳了。他认为,“新城的发展,离不开老城的基础,这个名字毕竟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名字,留下来也是对太原文化的一种传承”。
如今,郝波除了参加太原地名的科普活动,还正在整理资料。他打算将资料整理一本词典,将收集截至年底时太原市各街巷的名称,包括名称、读音、位置、街道起始点、得名来历等。“很多人说‘择一事,终一生。’我择的是太原的地名,讲一生太原的故事。”
采写、摄影:瞿静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