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是叙事学的概念,指叙述故事的角度,也就是创作者要站在什么角度采取何种方式来讲述故事,讲述者是“谁”,通过“谁”来讲述才能传达出一个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故事。
通过观摩并分析多部老年题材纪录片,我总结出片中所体现的三种叙述角度,在此基础上归纳不同的叙事视角对于呈现老年形象所发挥的作用。
01全知视角俯瞰老年群体
全知视角被罗兰巴特称之为“用居高的视点,即上帝的视点传发故事”,叙述者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能够把握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并且能够对某一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
全知视角所带来的无限优势,其全知性、权威性、视野开合度大,能够让创作者选择特定的观察角度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遮蔽隐瞒特定线索在透视人物心理时有重点地揭示主要人物的内心,形成人物形象的特定呈现。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推出的《银发汹涌》,就是在社会大背景下,以全知视角来讲述中国老龄化的社会现状。
“孤独,已经成为困扰中国老年人精神世界的最大问题,根据北京大学调查得来的数据显示,仅有37.8%的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独居的比例高达9.2%,每三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抑郁症状”。
纪录片通过解说词以及采访的许多专家学者站在俯视者的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老龄化的严重性以及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老年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他们的生存现状导致他们被放置在社会弱势群体的位置,老年人的形象也与病痛、孤独、抑郁、行动缓慢、子女累赘等词汇紧密相连。
纪录片探访了近百位老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例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第一集的老人年逾古稀还自己种菜拿到菜市场卖,晚上还会去看露天电影,第二集里“空巢诗人”钱雪瑞老人,极具文艺情怀的他保留了许多老相片,背后都标注了自己写的五言、七言诗句。
编导站在超叙事层,从上帝的角度观照这些老年人,先框定老年群体的整体形象,进而展现独立个体的生活及人物性格。
不足之处是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展现一个独立个体的多方面,选择的空间受到限制。
全知视角有利于呈现群像式的老年形象,并对当下老年人的生存问题以及生活状态做出客观地评价和全面的展示。
有利于观众从社会现实角度出发,考虑老年人行动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但也容易形成对老年人的固化认知,缺乏对独立个体的细致了解,从而形成对老年形象的片面认识。
02内视角揭示老年内心世界
内视角以纪录片中某个人或几个人的口吻进行讲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增强人物与观众的交流感,近距离的体会到人物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所发生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对于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和形象塑造具有深层次的作用。
老年人作为社会上易被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社会角色变得愈加单一化,其社会话语权变得也更加薄弱,对于真实记录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纪录片更应该赋予老年人以表达真实心理和境遇的权力。
与全知视角相比,内视角更加贴近人物形象,赋予其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表述资格。在纪录片《房东蒋先生》中,导演为了更加形象地塑造一位鲜活的怪老头,就设置了一段以内视角展现蒋先生自我人生经历的第一人称叙述。
“年12月25日,我出生在这个富贵家庭……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切……直到我六岁那年的初夏,母亲在卧房痛哭起来……”
纪录片为了使蒋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全面和具体,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蒋先生从小时候开始到现在六十多岁所经历的家庭变故和亲情关系进行全方位地展现,由“我”来讲述在“我”身上发生的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中的孙晓霞老师在一开始讲述自己不平凡的过去,语气中带着自豪和优越感,在不经任何其他人物和事件渲染的前提下,就已经把孙小霞老师的形象初步展现了出来。
尤其是她自豪的语气和目空一切的神情,将一位大家闺秀的知识分子做派鲜明的呈现给观众,这也为接下来她和保姆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邻里相处的状态做了铺垫。
与此类似的还有陆庆屹导演的《四个春天》既是故事讲述者也是参与者,在导演平淡的叙事中,讲述父母晚年所经历的生离死别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心态,刻画了父母年老后在儿女心中的形象。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掺杂在父母晚年平淡却充满诗意的生活中。
内视角的叙事方式能够将观众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当故事中的人物遭遇困境或遇到状况时观众能与其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03外视角展现老年生活百态
外视角是指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讲述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摄像机处于客观记录的角度,创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冷静地观察生活,追寻事实、还原事实,在这种观察中展示最真实的人性。
外视角在呈现老年形象时更具有客观性,将老年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冷静剖析。老年题材纪录片中大量运用了外视角的叙事方式对老人的形象进行客观呈现。
杨荔钠拍摄的纪录片《老头》就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摄像机每天立在一个地方,来拍摄北京城的一群老头,这些退休后的老头们每天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树荫下一起聊天,导演杨荔钠就混在他们其中,将摄像头放在合适的位置,记录这些老头们的聊天日常。
为还原生活的真实,导演经常在远处某一个位置来观察老头们的行动。
比如,他会把摄像机架在马路对面,记录最后一个离开的老头拿着坐垫和凳子颤颤巍巍回家的画面。
或者是安静的记录老头和老太太日常吵架拌嘴的画面,完全符合“摄像机应该是墙上的一只苍蝇”的说法,就是静静地观察着画面中的人物,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实实在在地搬到屏幕上,将人物形象以最原始的状态展现给观众,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
导演在剪辑的过程中也完全遵循原始状态,将蒙太奇效果降到最低,以求达到最真实的记录。
外视角呈现能够给予事实和人物形象最大的尊重和还原。这给观众以最大的感悟和思考的空间,直接将导演提供的素材进行吸收转化,通过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感知能力对纪录片中的老人做出理解和评判,通过这些老头的外部形象进一步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外视角一般采用长镜头的拍摄方式,不搬演,不策划,不加解说词不发表评论,不带主观色彩的进行剪辑,只有同期声来单纯的记录事件发展的过程,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通过观众的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对人物形象的内涵做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研究,带来“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
总之,叙事视角是在塑造老年形象过程中运用的一种呈现方式,从老年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拍摄对象、主题、受众等多种因素出发,确定叙事视角,服务于最终的艺术效果。
不管是由当事人主动表达的内视角进行叙事,还是由旁观者进行客观讲述的外视角叙事,这些都为塑造老年形象,贴近人物真实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