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跳墙BJ肆即兴的双刃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 http://www.weidumeiye.com/m/
这首《自寻烦恼》是佛跳墙的新专辑《BJ肆》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此外比较喜欢的是最后一首《可有可无》。尽管网络上对这张专辑都是一片赞誉之声,但诚实地说,我第一遍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感受不是特别好。生出这个感受后,我首先是有一丝惶恐,因为近两年我很警惕自己的感受有着不自知的不真诚,比如明明是想标新立异但却欺骗自己是品位高,比如明明是对歌手有偏见但却说服自己是严谨公正,比如明明是正在戒糖断碳水导致的心情不佳,却要把怒气分摊到作品头上……我迅速地自我梳理与反省了一下,上述的几点“明明”都没有,所以才敢说是诚实的感受。初听的感觉是有点粗枝大叶、缺少打磨,而且听起来总觉得像一张Live专辑,有一些唐突的即兴,词曲不够兼容的创作,还有一首歌里偶尔会出现片段式的割裂感,与《给你看》的精巧与细密相比,它听起来仓促而随性,尽管这张专辑比《给你看》更加“乐队化”,整体感与情绪感很好,器乐演奏与即兴比重都大大增加,但是从作品本身创作的角度来听却没有特别惊艳的歌曲。作为等了五年的新专辑,我期待的是在音乐上有耳目一新的变化与感受,但《BJ肆》与《给你看》听起来像是同一个艺术阶段的产物,前者比起后者,更像是以更加娴熟的模式与技巧“玩”出的一张“LiveatXXX”的专辑,而不太像是一个新阶段的产品,如果这张专辑是在《给你看》的一两年内发出来的,我觉得很出色,但这两者之间相隔五年之久,却是有些长。第二天再听的时候,看了一下专辑文案,才知道为何会有上述的感觉。原来这是一张采用七天同步录音的专辑,原来是在录音方式与制作模式上尝试了新的突破,专辑中的作品与编曲都是乐队成员通过Jam的方式(即兴演奏与创作)碰撞而来,昨晚我恰好无意间看到了佛跳墙在魏如萱电台的访谈,聊到的音乐内容不多,但是仅有的信息却很重要,访谈中聊到,这张专辑连戴佩妮的词曲创作,都有一半的数量并不是在录音前事先创作完成,而是在与乐队的即兴演奏中即兴生出的,一首歌可以有数十个版本,创作与编曲都是零碎化的,然后通过对器乐即兴片段的挑选、整合,根据作品与编曲的契合度选择Riff,最终在不断尝试与组合中选出录制版本。《给你看》那一张的编曲应该也是由乐队Jam而来,磨合直至录音结束,但是《BJ肆》的难度我认为在于,它同时还是乐队集体同步录音,且不说有人出错就得重头再来,哪怕不出错(小错还难以避免),在录音的过程中还要继续进行着对于词曲创作、编曲与即兴的相互契合与细节修正,那么这个工作量与难度就成倍加大,这个时候,我想成员必须得有所舍弃,要有一些录音上的不拘小节,若是在细节上锱铢必较,要么因小失大,要么会陷入进一个无底洞。这样一来就解答了我的困惑,为何这张听起来像现场专辑,为何缺少打磨感,为何有些即兴放在歌曲中有些突如其来,为何某些词曲听起来不够兼容,原来是录制方式的原因。而且乐团成员的心态似乎也很随意放松,没有那种对艺术的必争之地坚决拿下的用力,就是玩的心情,他们并不着重精雕细琢,编曲与结构也不追求复杂与华丽,就是保持着一种原始又真实的即兴感,我看文案里提到有一句,在乐队Jam的时候,乐手们会随手弹出一些经典音乐中的Riff或者片段,而这些Riff也被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在了歌曲里,比如说我第一次听《关你屁事》时,前奏一出来,我心想,这不是RedHotChiliPeppers的《CantStop》吗?然而为何这张要做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不久前写过,如今感觉音乐的“神”比音乐的“形”更重要,尤其是对于大众来说,而这种同步录音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音乐里的“神”,这也是这张专辑最大的一个优点,它情绪饱满而畅通,极有精神张力,戴佩妮的演唱也如狂风大作,如果你是一个注重整体感觉的听众,那么听这张专辑的第一印象我想会很好,它的情绪猛烈而饱满,声势大,冲击感强烈,很多人提到戴佩妮的创作优势都会提到她出色的“旋律”,但是往往忽视掉她创作中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情绪”,她的创作都是以情绪为根基与延伸的源头,这种同步录音模式更是容戴佩妮的浓烈情绪在专辑中得到充分的释放、爆发与扩张,让人听起来她依旧有爱、有恨、有愤怒、有怨气、有拧巴、有矫情、有发泄、有能量。同时,这也是戴佩妮与乐团成员的一种追求,就像李宗盛评价戴佩妮时所说,她是华语乐坛少有的一直在不停地学习与进取的音乐人,她集创作者、制作人、歌手与乐队主唱的角色为一身,每一项都达到了高分值,这个行业像是一个吞噬着的巨兽,它把很多自诩为有才华的年轻人的灵气榨干,然后将其迅速丢弃。而只有保持着初心与进取,才能与这贪婪且凶猛的巨兽对抗。很多时候,虽然事物的结果无确凿之分,但是事物的过程却有着明显差别,这种即兴与同步录音的方式,首先是紧迫且紧张的,你必须高度警惕;同时是危险的,你并不知这意外与碰撞将带向作品到何地,也难以把控预想与结果会有怎样的偏离;它还是未知的,各自并非有备无患,十拿九稳,而是把自己交给了意外。这其实恰好切中了人最该具有的一种人生态度,即要随时将自己置身于紧迫、危险、时不我待与尚无准备的境地之中,在这种境地里人具有着不废时日与高度集中的精神浓度,在一次次绝望与不可能的境地里反扑出意外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这张专辑的作品我认为未必超越《给你看》,但我对戴佩妮及佛跳墙却是很钦佩。此外,我想说两个这张专辑比较明显的缺点:1、戴佩妮最擅长的旋律创作,在这些歌曲中没有被很好地体现,因为有一半的曲子都是即兴出来的,我认为能体现她正常创作水准的歌就是《自寻烦恼》与《可有可无》这两首,恰好这两首是比较偏抒情的,是典型的戴佩妮式的抒情创作,不太像是乐队Jam的产物,而其中有几首旋律特别Jam式的,比如《刺眼》与《没人在听》,这两首初听很有冲击力,气势很足,但是多听下来就不如《自寻烦恼》与《可有可无》耐听。然后听多了会发现,戴佩妮的摇滚曲风的旋律创作,有一种她自己特别钟爱的方式,她喜欢在一句副歌里,把歌词中的某一个字以大跨度(一般是纯五度)突然拔高,并用一种介于有旋律与无音高的之间的尖锐呐喊的方式,把这个字以“去声”的音调喊出来,如果你很熟悉佛跳墙的歌曲,那么一定会对下面几段旋律很有印象,“天降下了骤(zhòu)雨,掀开了谜底”、“那月那天那灿烂的笑(xiào)脸”、“你太多顾(gù)忌,他太多妒(dù)忌”、“我要(yào)失眠”、“就算面目(mù)全非,追不回”等等,听多了有些审美疲劳。2、歌词的问题很大,它直接影响了音乐主题与概念的表达,其实戴佩妮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思考的东西也很深刻,比如说这张专辑探讨了人的个性与社会标准的冲突、人与人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天才的生命消耗、各种世代的文化生态间的误解与隔阂、以及现代社会的普遍焦虑等等,这些都是我看专辑文案知道的,如果仅靠听,是难以听懂这些歌词想要表达什么。比如说有一些歌词:“不敢再造次,悲观的消志,像拦不住的脑刺”——《无名氏》“今天要煏空多少案情比例”、“非要我左右都为你狭路闪躲”——《关你屁事》“夏天的鱼骨腥,自找麻烦的先去冰”、“根本是个咒语,滋养了腐皮”、“咀嚼的小噪音,打扰邻居的敌意”——《苍蝇》“因为太有感触,所以才会如此反扑,任一时糊涂,违规的信徒,恍恍惚惚”——《可有可无》…………这样的歌词在专辑中比比皆是,要说完全没有意义,也不是,但要说有多少意义,这需要动用强大的想象力与关联能力才能得出。抱歉地说,这样的歌词给我一种机器随机生成的感觉,名词配动词配形容词,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无意间听到的一首蚪音上的歌,据说非常火,有句歌词是“在情怀里市侩”,这种搭配就很有类似的感觉,了解我的都知道,我一向对蚪音歌曲很宽容,觉得只要是你真诚表达,自然有相应层面的受众,但就是那一次,“在情怀里市侩”让我特别受不了,感觉像喝了一碗隔夜粥。其实我非常能理解,很多对音乐敏感的创作者不一定擅长文字,而且往往,一个音乐才子/才女比较奇怪的语法与诡异的用词反而会与音乐碰撞产生一种意外效果,这也成为他创作的强烈辨识与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后来我发现,歌词太精准是对大众传播与情感代入的一种损伤,因为越精准,那代表着适应面越窄,越属于个体,或者说,歌词本就需要的是一种“模糊范围的精准”,所以歌手有时恰到好处的语法错误与文字转换的偏差,反而是有利的,但也有时候,一位歌手的精神世界很丰富,思考内容很深刻,但是落到纸上的时候偏离太远,写的与想的不是同一回事,这就对于其专辑的概念、思想与主题性来说一种损失。有时候我挺羡慕歌手,很多歌手的歌词,写得语焉不详、含糊其辞、语法混乱,他的粉丝以及爱他的评论人,会帮他联想、补充、延伸、解释、圆场等等,网易云的评论会帮他举例说明、配合情感故事,提供现身说法,以表明这歌词写得并不糟。而我们这些写评论的,随时会因为一个词用的漏洞或不精准而认为居心叵测,可见歌手还是拥有更能被宽容的待遇,所以也希望对待文字像对待音乐一样,保持一份研思与虔敬。基于这张专辑的情绪上的天然与真实、创作模式上即兴与纯粹、录制方式上的难度与突破,我想金曲奖的入围应该不在话下,但可能难以像《给你看》一样再大放异彩,如果你对我的吹毛求疵感到不爽,那就把这张专辑中的第二首歌,当作是向我比起的中指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