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村的集市1 [复制链接]

1#

乡村的集市(1)

◎沈庆保

有一个地方,每隔几天就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物品,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我想,大家很快即可猜到——这是集市。

很多人喜欢赶早集。有的卖家为了占个好地势,天不亮就出发了。至于买家,为了确保买到好的、新鲜的,且不耽误农活,也会提前吃罢早饭,预备好钱,踏在通往集市的路上。所以,街上很快便水泄不通了,大伙来回走动和张望着,仔细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小时候的集市,摊子上少不了蔬菜、鱼肉、水果、糕点、衣服和老鼠药,还有算命的,以及热闹的说书场和牛马驴骡牲口市场,经纪人在其中忙忙碌碌,穿梭不停。卖老鼠药的口才都特别好,一个个像《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也就是孙少安的姐夫,编出顺口溜一套套的,说得人心动,生意自然很好。修拉链的则安静地守着摊子,仔细地做活。衣服摊有些张扬,最鲜艳的衣服统统被展示出来,给街道带来五彩缤纷。有的摊子上还备有功放机,放着耳熟能详的扬琴戏。

一些摊点具有鲜明的季节性。那带着泥土的花生,嫩嫩的玉米棒子,新摘的毛豆,水灵灵的黄瓜,带着露水的桃子,薄皮的软柿子,还有那挂起的衣服,锃亮的镰刀,都会提醒我们正身处哪个季节。无论用杆秤还是用电子秤,每一个摊主都忙得不可开交,谁先卖完,谁就笑得最开心。当然,有些摊子的销量却较小,比如卖花椒和茴香佐料、香油和各类蔬菜种子的,还有摆着蒲扇、蒜臼子、苍蝇拍、搓衣板等物的杂货摊。

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摊子是卖小鸡小鸭的,吹糖人的,敲着铜锣玩猴的,看到了,立刻扯住大人的衣襟,赖着不走了。香气诱人的早点铺一直爆满,刚出锅的油条,冒着热气的油煎包和蒸包引得大伙馋涎欲滴,一拨人刚吃完,另一拨人又来了。

逢集日也是相亲日,总会说成几门亲事。每逢集日,村民们接踵而至,在看车处停车后立刻马不停蹄地直奔市场。买卖双方乡里乡亲的,像拉家常一样,买卖就顺利成交了。如果这人是一个有家有口的男子汉,他会先给孩子挑选书包文具和衣服,给父母称一些水果点心,给爱人选购一条鲜艳的丝巾,再去割肉买菜,置备农具和化肥,然后才会优哉游哉地坐到小酒馆的板凳上,点上两个小菜,或者干脆就着一碗放上鲜红辣椒糊的热豆腐,用小黑碗喝些散酒,心安理得地犒劳着自己。

我家所在的村子为镇政府驻地村,出门不远就是集市。爷爷图便宜,喜欢收市,他老人家总是掐准时间上街,临罢集时用褂襟兜着瓜果而回。快过年了,他会买来猪肺等下水交给奶奶收拾,然后心安理得地坐下来眯着眼抽烟。父亲最疼我,经常带我上街,买供销社饭店一毛钱一碗的粉丝,或一毛钱一个的包子,或一片西瓜,并交代我一定保密,还要擦干净嘴,别让哥哥姐姐看出来。

舅舅常来赶集,买齐了东西必来我家坐坐。只要舅舅进家,娘马上倒上一碗茶,然后就去炒菜买酒,通常是煎几个鸡蛋,炒一盘豆腐或豆芽。舅舅边喝酒边拉家常,喝罢酒,朝娘挥挥手,把人造革手提包向车把一挂,一脚放在脚踏上,溜上几米远,身子一偏就骑车走了。舅舅的身影刚消失,我和哥哥立刻向舅舅买来的水果奔去。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随哥哥去县城,发现那里人山人海的,回来便向小伙伴们显摆,说县城每天都逢集,引来大伙艳羡的目光。

对于我们小孩子,不逢集也照样有乐事。在露天电影场和影剧院出现之前,我到黑魆魆的街上看过不少免费电影。可惜都记不住内容了,脑海里只留下若干片段,比如《青松岭》里马受惊的场景,《决裂》里的那双布鞋,《朝阳沟》里银环学锄地的唱段等。

电视兴起后,夏天的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像白天赶集一样,喜欢到街上闲逛。如果前面有一群姑娘,还会远远地跟在她们后面,隐约闻到她们洗过澡后散发的香皂和花露水的香气,听她们窃窃私语和嬉笑,其中的一位手里还甩动着钥匙串,清脆的哗哗声传得老远。沿街有电视的人家,大都把电视搬到了路旁,我们席地而坐,看一会儿就换个地方,看过这家看那家,挨个看下去,直到倦了困了才回。

同学小兰曾经是大伙的取笑对象。其实,归根结底是笑话其母亲。星期天一大早,小兰娘挎一篮鸡蛋去赶集,只想快去快回,不耽误到教堂做礼拜。于是,她双手合十,虔诚祷告:“我的主,我的神,保佑我走路如驾云,走得急,回得快!”没想到,才走几步,她突然脚下绊到了什么,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一篮子鸡蛋全被跌破。小兰娘心疼得坐在地上,鼻子一把泪一把地哭了,边哭边说:“我的老天爷啊!这可怎么了啦?这样不用去赶集了,可以直接去做礼拜啦。”幸亏那天她没到街上,因为中午时分突然下起了暴雨,淋散了满街的人。

眼看着茄子等蔬菜顺着雨水淌,摊主们慌了,纷纷披着塑料布遮雨,双手摸鱼一般地捞菜,满脸的雨水里混着泪水。由于分不清是谁家的蔬菜,有些人就不讲觉悟了,喊声“谁捞是谁的!”说完就开始动手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