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天历二年,陕西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做陕西行台中丞去赈灾,路过潼关,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纵贯古今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图
王朝兴亡,百姓皆苦,这是历史可悲的一面,但又在循环上演。张养浩之后的两百多年,开封将上演人类战争史上百姓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围困战——李自成三围开封。
这一幕距离今天不过三百多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它的经过骇人听闻,令人震撼,作为爱好和平的一份子,我们应该铭记。
开封被围的前夜——李自成一夕下洛阳
开封被围,要从洛阳的陷落说起。
在明代,洛阳被称为河南府,作为一座古城,洛阳即便比不上首府开封,但人口、城市规模、城防设施,也绝不在开封之下,而且驻防洛阳的军队还都是战斗力很强的边军。
按说从方方面面来讲,洛阳城都不是一座能被轻易攻破的大城市。然而讽刺的是,面对李自成的农民军,洛阳连一天都没坚持住,一夜之间就被攻陷了。
洛阳城
那是李自成军力强大,用兵有方吗?还真不是那样。可以说,拿下洛阳城,李自成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像捡了一个现成的大馅饼。
《绥寇纪略》记载:河南总兵王绍禹者,贪而无厌,好断军士缣谷以自肥。贼近后,载重坚请入洛阳。又收福王犒士三千金入其橐,兵益恨,乘夜反招自成入。洛阳陷。
也就是说,洛阳陷落的直接原因,其实是“兵变”。
当时的洛阳总兵王绍禹,听说李自成的闯军来了,他不是带兵去抵挡,而是掉头,带着辎重往城里跑。同时还把福王朱常洵赏给士兵的三千金也给私吞了,因此引发士兵不满,进而哗变,哗变的士兵乘着夜色放进了闯军,于是李自成兵不血刃拿下了洛阳。
洛阳的陷落,过程是如此的戏剧性。看起来洛阳失守的直接责任人好像是洛阳总兵王绍禹,你要是这样看,那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要说王绍禹贪,这一点没冤枉他,但是比起另一个人,王绍禹只能算是一只小苍蝇。那这个大贪之大老虎是谁呢?他就是上面刚提到的,万历皇帝最疼爱的儿子,当时地位最显赫、财富最多的藩王——福王朱常洵。
《豫变纪略》里说“福王者,神宗爱子也……王之为人,性鄙啬而酷嗜货财,守国二十余年,无一事可称者。洎乎国变,连岁饥荒,民不聊生,盗贼遍野,王之粟红贯朽自若。”
你看这个福王,在洛阳二十年,没干过一件拿得上台面的好事儿,就一心一意敛财存钱了,就是到了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外面是盗贼遍野的时候,他存的粮食和钱财也一点都没少。
眼看军情紧急,有一个叫樊梦斗的教育局官员,就劝福王,大概意思就是,都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了,要是李自成进城了,你攒再多的钱都被他们抢光了,还不如趁现在,把钱拿出来,犒劳将士,激励士气,保卫洛阳城。
军队长期缺乏粮饷,士气低落,已经到了哗变的危险边缘,樊梦斗的建议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福王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一口咬定,我没钱。
笑话,大家都知道福王富可敌国,福王没有钱,谁有钱,最后被逼得急了,没办法,朱常洵抠抠搜搜只拿出来三千金犒劳将士。可惜,就是这么一点杯水车薪的钱,最后还被王绍禹给贪了,卖命的士兵是半毛钱都没拿到。
洛阳城其实从里到外都腐坏了,还有这一对贪得无厌的小苍蝇和大老虎,守城的士兵还卖什么命,干脆开门迎接闯王得了,闯王进来自己还能吃顿饱饭。
那李自成带着闯军进了洛阳后干了什么呢?
《豫变纪略》里说:“既而城破矣,身横俎矣,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
闯军进入洛阳城之后,福王朱常洵是个大胖子,翻不过围墙,就被逮住了。最后硬是让闯军给剁成了肉块,和鹿肉一块,炖了一锅“福禄宴”,分给大家就给吃了。接着,打开福王的粮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远近的灾民听说洛阳有粮食吃,如流水一般涌入洛阳,日夜不绝。
李自成闯军
根据《平寇志》里的记载,闯军开仓赈灾的粮食,仅仅只占了福王积蓄的十分之一,可见福王的存粮数量,就是个天文数字。
历史要是有如果,如果朱常洵早一点把这些粮食拿出来,赈灾或者犒劳将士,洛阳也不至于一夜陷落,自己的下场也不至于如此悲惨,真是“要钱不要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那李自成拿下洛阳,和开封有什么关系呢?
你想,洛阳城里因为有福王这个天下最富的守财奴,这一下子让闯军的财力获得空前提升。另外,福王府里还有大量军事物资,这又大幅度提升了闯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别忘了,闯军用福王的粮食赈灾,又吸引了大量难民,这又为闯军提供了大量新兵员。
最后,洛阳城里投降的驻军,可都是边陲劲旅,战斗力比明朝内地的正规军强多了,比没受过训练的农民军更强不知多少。
自此闯军鸟枪换炮,从几万缺兵器、缺粮饷、缺训练的乌合之众,一下子变成了一支具备打大仗,攻大城,多兵种立体作战能力的百万大军。
就像《豫变纪略》里说的,“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
你看,正是洛阳的陷落,给了李自成率领大军,攻打开封这座坚城的实力和信心。
一围开封城——李自成被射成独眼
急急急!开封危急!
斗志高昂的闯军,正在从六百里外的洛阳,山呼海啸地向开封扑来了。而此时,开封却是一个没有守军的空城。
本来开封城里是有两支部队的,一个是游击将军高谦率领的部队,可是已经被调去河北剿贼去了。还有一支是副总兵陈永福率领的部队,听说洛阳告警,这支部队就被派出去驰援洛阳了。总之,此时开封城里已经没有正规军了。
开封古城
李自成得知开封是一座空城,兴奋不已,认为机不可失。
崇祯十四年二月初九,闯军从洛阳出发,急行军三天三夜不休息,到二月十二日就赶到了开封,真是急不可耐,兵贵神速呀。
二月十二日,大约上午九十点钟,李自成的一支大约三百人的骑兵部队首先抵挡开封城外,这支部队,显然是负责侦查的,而且都伪装成了官军的样子。
但是,开封的居民似乎嗅到了危险的气味,开始纷纷入城躲避,城门也很快关闭。到了下午大约一点钟的时候,李自成率领着大部队也赶到了。
百万大军兵临城下,城内无军士可守,开封会像洛阳那样投降献城吗?没有,开封城里的官兵和市民,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开始进行有组织有纪律的备战。
李自成留给开封城的时间并不多,此时的开封城,开始和时间赛跑。
巡按高名衡下令,所有城门一律用沙袋堵死,安排城内主要官员分工守城门。祥符县知县王燮带领衙役兵登城守御,左布政使梁炳负责守东门,右布政使蔡懋德负责守东北方向的曹门,管河同知桑开第负责守北门,因为闯军的主攻方向是西门,所以由高名衡亲自坐镇守西门。
守城的负责人是确定了,但是城内无兵,这个城门该怎么守呀?
没有正规军,就组织民兵。祥符知县王燮,立即邀集全城有声望及影响力的人士开会,确定了一个紧急组织民兵队伍的方案。
这个方案具体是:开封有八十四坊,相当于现在的八十四个街道社区,每坊成立一个社,每社兵额是五十名。而出兵的原则是,全部由富人承担,越富则出兵越多。家庭资产有一二千银的出兵一名(或两家合出一名),资产过万的出兵二至三名。
这样简单估算一下,八十四个社,共计就有民兵四千多人;然后每社选社长和副社长带队,全部八十四个社,再按照五个城门,分成五个总社,选一人当总社领导。
从这个紧急方案,就能看出开封城的政府班子是多么高效和干练,与洛阳城里的涣散腐败有着天壤之别。不但有效解决了开封城暂时缺乏兵员的困境,而且充分体现了公平原则,所有人力物力的贡献,都由受益最大的富人承担,与普通百姓无关。
为了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开封官府开出优厚的奖励条件:出城杀死敌军一人,赏银五十两,射杀一人赏三十两。
此时,开封城里也住着一位地位显赫,富甲一方的藩王——周王。周王算是明朝辈分最大的老亲王之一了,第一代周王是朱元璋的儿子,传到现在周王府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了。那这个周王在这生死危机的关头会有什么表现呢?
根据《汴围湿襟录》的记载:“知县王燮巡视兵情懈怠,单骑驰入周府,启王云:‘城破旦夕,王多积藏,万一失守,恐非王有,乘此人心未危,兵民可鼓,重赏犒之,或可救急!’可见知县王燮也去劝周王捐款犒劳守城士兵了。
那周王会和福王一样吗?没有。周王比福王更知进退有道,他听从了王燮的建议,“王随发饷金数万,遍赏合城,敌忾大振,城遂可保。”
在《大梁守城记》里有更详细的记载说,周王将大批白银直接搬上城头,立功马上赏,打死一个敌人赏五十两银子,能够退敌、解围的人,赏十万两银子,还可以向皇帝推荐升官。周王不但出钱,还出兵,周王府一共出了八百个卫士投入战斗,而且军费全部由王府自理。
由于开封政府领导班子,组织得力,调配得当,再加上周王深明大义,慷慨解囊,开封城里的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与洛阳的低迷溃散判若天地。同时,群众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出现“百姓挈弓矢刀槊登城者,纷纷恐后”的场面。
终于,闯军开始攻城了。
闯军的首选攻城之术是挖墙脚。在弓箭和飞石的掩护下,闯军接近城墙脚下,然后开始挖洞。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打通城墙,成为入口。二是可以在洞内藏匿士兵,准备爬城墙。三是可以在洞内填充炸药,对城墙实施爆破。
闯军的这个战术,起初对开封威胁极大,第一天就在西门城墙一带挖了六个大洞,城墙上的守军对洞内的藏兵无可奈何。到第二天,开封城里一个叫张坚的人,就发明了一种“悬楼”,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大灯楼一样,可以伸出城墙之外,让人藏在木头做的悬楼里射箭,扔燃烧弹,攻击洞内的敌人。攻击效果非常好,闯军死伤惨重。
闯军一看挖墙脚战术不行,到二月十五日改变策略,开始架云梯强行登城。对城墙上的守城民兵,先是用大炮远程射击,然后是向下扔燃烧弹,结果闯军的云梯敢死队,一个人都没爬上城墙。
尽管闯军死伤惨重,但是并没有撤退的意思。城里的领导班子分析,可能是李自成认准了开封城是座空城,所以才不肯轻易罢休。
于是,开封城里开始巧布疑兵阵,把数万根竹竿发给居民,每人每天支付五分银子,让他们高举竹竿,在城墙上游行,还大声喊口号。你还别说,这招还真管用,闯军果然被这真真假假的疑兵阵弄迷糊了,然后将大营往后撤。
到了二月十六日,开封城终于迎来了转机。原来被调去救洛阳的副总兵陈永福,得知闯军攻打开封,立刻马不停蹄回,趁着夜色,一鼓作气突袭了闯军,硬是在封锁线上撕开了一条口子,赶回了开封城。
有了正规军,开封城就有了底气。
二月十七日闯军又来攻城,紧闭多日的城门居然打开了,然后陈永福率部出城迎战。双方相互靠近,到护城河边,各自止步。闯军撤退,可能是想诱敌深入,也可能是对城内的大胆感到意外。陈永福没中计,勒住马头,从容回城。
开封城守军主动出城,这个消息惊动了李自成,他要亲自一探虚实,然后他化装成普通士兵的样子,混到队伍里,到城下亲自视察。城上当然是用弓箭一顿招待,好巧不巧,其中一箭,“中左目下,深入二寸许,抱头惊拥而去。始知为闯贼也。”
李自成意外受伤,成了独眼,这让闯军措不及。加之,开封城连续打了五天,都没打下来,于是二月十八日,闯军撤退了。
从二月十二日李自成的闯军现身开封,到十八日李自成率军撤退,前后六天半的时间,开封城在缺乏正规军的情况下,靠发动民众,就抵挡住了闯军的进攻,让打下洛阳而信心爆炸的闯军无功而返,还把李自成射成了独眼。
开封的军民,了不起。但开封没有时间庆功,他们必须加紧修复城墙,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李自成还会再来。
二围开封府——炮火连天,死尸遍野
开封城整整平静了十个月。
到了年底,十二月二十日的时候,闯军要来的消息已经在开封城内传开了。
这次闯军不但来了五十万人,而且还带了一个帮手——李自成的结义兄弟,外号曹操的罗汝才。罗汝才也算是一股有实力的力量。
史料记载是,“汝才战士四五万,战马万余骑,马驺厮养不下四五十万。闯兵长于攻,罗兵长于守,相倚为用。”
二十四日,闯军开始发起对开封城的进攻,闯军故伎重演,还是采用挖墙脚战术,不过这次闯军怕死伤惨重,就强迫周围的乡民去挖墙脚。
《大梁守城记》载,有一乡民被闯军执刀逼迫前来,忽然“回身紧抱,向城大呼曰:‘我不为贼用,速发炮,愿与贼俱死。’”
这次围城之战,与第一次相比,闯军多了很多大炮,所以这次火炮成为主力武器。最猛烈一次炮战,出现在十多天后。
崇祯十五年元月十二日,闯军调百余门大炮,构建空前火力,“齐燃击城,城被炮,倾颓如坂”。大约一百多名闯兵趁势已登上城墙,插旗城头。
当时城墙上的大炮,可能是由于地不平,大炮后坐力又大,所以大炮不稳、打不准。情急之下,升为总兵的陈永福骑在大炮上,用身体压住大炮,然后下令“速点,速点,忠臣不怕死。”
在他的鼓舞,守军炮火重拾攻势,闯军支持不住,稍稍退却,守城的士兵赶紧用水倒在崩塌的城墙缺口上,天寒地冻,水很快结冰,闯军脚滑,不能登城。
二围开封,一直僵持到元月十五日,一共持续了二十三天,闯军死伤惨重,还是无法攻破开封,只好退去。看看李自成退去时留下的战场,就知道这次围城有多么惨烈。
《守汴日志》记载,“周视贼营,牛、驴、马头皮肥肠,间以人尸,秽满营内外,约广八里,长二十里。……尸横遍野,断发满地,死伤者无虑十万。令地方夫掩埋,十日未毕。”
此番情景,可称为人间炼狱,死尸污秽,令人作呕。尸体用了十天时间,还没能埋尽。
总之,这次又是英勇的开封人民胜利了,奇迹又一次站在了开封人民的一边。然而,闯军不灭,开封的危机就不会解除,又是令人不安的平静。
三围开封——饿殍遍野,人间炼狱
这次,李自成没有给开封城多长时间的喘息。
李自成撤退之后,并没有离开开封,而是在开封周围连续攻陷十七个州县。李自成郁闷不解,闯军几乎没有攻不下来的城市,西安、洛阳连战连捷,为何唯独开封攻不下来?这口气他咽不下去,这个面子他丢不起。
崇祯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在闯军撤退两个月后,李自成又来了的消息,在开封城里传开了。在开封城里的官民看来,这不过是“狼来了”。
李自成两次围城,开封城上下齐心,浴血奋战,闯军的各种招数和能耐,开封城里的人,也都见识了,但狼狈败走的是李自成,屹立不倒的是开封城。
接连两次的胜利,麻痹了开封人民的神经,感觉李自成也不过如此,所以大家并不十分慌张,依然像前两次一样,以五个城门为核心,加强备战。守城的主要领导也基本没变,只是少了祥符县知县王燮,他因为两次守城有功,得到嘉奖,去了北京。
五月二日,闯军先头部队,首先抵达开封城外。第二天李自成和罗汝才的盟军大部队,也赶到了开封城外,可知这次围城的兵力,依然和上次差不多。
然而令开封人民奇怪的是,前两次闯军,一到开封城,就会发起猛烈的攻城战,可是这次,开封城外却是一片诡秘的寂静。
首先,李自成把大营选在了距离开封城二十里外的阎李寨,比前两次都要远。另外,闯军不攻城,却变成了麦客,数十上百成群的闯军,分头收割开封城外的麦田,不到十天功夫,开封城外的麦田就被收完了,收不掉的,也被闯军一把火给烧了。
把大营放在更远的地方,不攻城,去收麦子,李自成这是要干什么?他不想打下开封城了吗?当然不是,他调整了攻城的战略。
前两次攻城失败,让李自成深刻认识到开封这座坚城,靠强攻是攻不下来的,所以这一次他不再选择强攻,而是要:围而不打,困死开封。攻城的武器不再是弓箭大炮,而是无人能够忍受的饥饿。
中国历史上最可怕的围困战,开始了。
李自成的包围圈很快闭合,但是开封城里的人,似乎还没感觉到已经深陷困境,除了前两次胜利留下的乐观之外,开封城还有一颗定心丸,那就是朝廷已经调集重兵,要在开封与闯军决战。
五月十五日传来喜讯,拥有骄人战绩,实力强劲的左良玉部,已经在开封城外的朱仙镇驻扎,连营四十里,号称四十万,而且还斩杀了遭遇的三千闯军骑兵。开封城里,所有人都认为,闯军根本不是左良玉的对手。
五月十六日,闯军放开了包围圈,移动到朱仙镇与左良玉对峙。回头看,这是开封城人民逃生的最好时机了,可是当时的开封城人民并不知道。
不久,开封城大门打开,军民纷纷出城,不是去逃命,而是去捡拾闯营里面的物资,麦子、大豆、鸡、鸭子、猪、羊,还有很多金银器物、床帐、车辆和衣服,最后开封城兵民从闯营运回了二万石的粮食。
正在开封城人民往城里运物资的时候,开封城的局势,开始急转直下。
五月二十三日,左良玉部在朱仙镇溃败的消息传到了开封城,但为了不引起恐慌,官府封锁了这个消息。二十四日,闯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回来了,重新开始布置包围圈,此时开封城里的人要跑,还来得及,但是开封人民错过了这个最后的机会。
六月初,李自成的包围圈再次闭合,闯军依然不攻城,而是派人去开封城周围所有的村庄搜剿粮食,这明显是不想给开封留下一颗粮食。
很快,开封城里的人,开始从这诡秘的宁静中回过味来了。
国难时刻,最先嗅到危机的人,一般都是商人。开封城里有一个叫李遇春的大粮商,开始以双倍的价格倒卖粮食,官府迅速出手,斩杀了李遇春。杀了李遇春之后,粮价暂时回落到正常。
李遇春牟利发国难财,固然可恨,但他却首先向城内发出了一个紧急信号——城内缺粮。李遇春被杀第二天,开封城里就出现了排队买粮的群众,如此整整持续了十多天,到了六月十七日,开封城里的粮店,都被买空了。
粮食
不过这个时候,开封城里民心没散,斗志依然高昂。城里从亲王郡王到市民商贾都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备战。
这段时间,闯军有人想掘开黄河,水淹开封城,可是没想到,水量不够大,不但没有淹没开封,反而将开封城外的护城河给注满了,给闯军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李自成就把擅自掘开黄河的人给斩首了。除此之外,双方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发生。
时间到了七月十二日,开封人民已经感觉到窒息般的压抑。不过此时传来一个好消息,说山东总兵刘泽清正率队赶往开封救援,城内欢欣鼓舞,准备迎接援军,可是很快又收到消息,刘泽清虚晃一枪,跑了。
这下,开封城彻底成了一座孤城,再也没有外援来支持了。
再看此时李自成的闯军,却让人越来越不寒而栗。他们把包围圈的土城,看守得更加严密,派人日夜把手巡逻,每到夜晚,火光冲天。从空中俯瞰,开封城已经被围得像铁桶一般。
李自成除了围城,还对开封施加心理战。为了加剧开封城里的恐惧,李自成会把开封城里出来的人斩断双手,然后让他们带着血淋淋的双手回城,故意让城里人看到这种惨不忍睹的景象。
到了七月二十六日,开封城里已经完全没有粮食了,政府根本买不到一粒粮食赈济饥饿的灾民。饥饿终于来了,饥饿开始摧毁一切秩序,也包括良知,开封成为人间炼狱。
电影《》饥饿的灾民剧照
守城的人把牛马羊驴都吃光了,然后是吃牛皮,吃皮袄,接着是所有药材、茶叶都被吃净了。民间普通人就更加凄惨,野菜、树根、树皮都被吃光,还有人吃旧纸,昆虫,甚至是粪便上的蛆虫。有人骑马,马刚拉下粪便,就有一群人去哄抢,趁热用水吞食马粪。
后来,城里也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恐怖景状。
《守汴日志》记载:“八月初八日,人相食”,“有诱而杀之者,有群捉一人杀而分食者。”《汴围湿襟录》记载:“白昼行人断绝,遇有僻巷孤行,多被在家强壮者拉而杀之,分肉而啖。……甚有夜间合伙入室,暗杀其人,窃肉以归。”而且被吃的人,并不只是陌生人,还有“父食子,妻食夫,兄食弟,姻亲相食。”
到了九月,城里面饿死的人,已经白骨如山,就连守城的士兵,每天都能饿死三四百人。然而,开封人的灾难还没有完,最后的致命一击,很快就要来了。
先前闯军和官军,为了解决围城之难,都有挖掘黄河大堤的行为,只不过前期因为开封不是雨季,河水不够,所以开封城安然无恙。
黄河壶口瀑布
然而,九月已到暮秋,正赶上河南的雨季,黄河水暴涨,到了九月十四日夜,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地奔向开封,很快洪水就把开封城淹没了,城内很快变成一片汪洋,能够漏出水面的只有钟楼、鼓楼,还有王府的屋脊和城墙。
眼看开封遭遇洪水,李自成率领闯军撤退,开封三围结束,这次围城,从五月二日一直持续到九月十五日,持续了一百多天,最终李自成还是没有攻下开封。李自成退了,但开封人民的胜利却是用极其惨重的伤亡换来的。
以周王府为例,王府在三次围困中,一共捐赠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还捐赠了两万石禄米,王府原有过万人,但最后活下来的仅仅只有五六百人,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六,而这个比例,只会比开封城更高。
年河南饥民吃树皮
《守汴日志》记载,李自成围城之前,开封城里有百万人口,最后被杀死、饿死,淹死的人无数,存活下来的人不过万人而已。《汴围湿襟录》记载,在洪水来临之前,仅仅饿死的人,就有七十万人。
从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三围开封,历时十七个月,开封城出现了无数个平凡的英雄,人民的英勇,可歌可泣,这无疑是一座英雄城市。
呜呼哀哉,胜,百姓苦!败,百姓苦!战争虽有正义之分,但残酷的景状,无疑都是丑陋的,倘若可以不发生战争,就不要轻易言兵。
本文素材来源:《野哭:弘光列传》,李洁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