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前夏天漫天飞舞的蜻蜓都去哪了科学猎奇 [复制链接]

1#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捉蜻蜓是许多小伙伴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一,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以前,麦子还是人工收割的,而收割之后还有一个碾麦子的过程,我们这成为“打场”,就是用碾柱(圆柱体的石头)压麦子的过程。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几种在村边的一个空场中,小孩子们也在这里尽情的玩耍。其中,在“打场”的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就是用大扫帚扑蜻蜓了,而且在打场的附近,蜻蜓格外的集中。尤其是下雨前后,成群的蜻蜓几乎在村子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蜻蜓很少能够看到了呢?它们都去了哪里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童年打场的场景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蜻蜓

蜻蜓的构造

蜻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广义就是说所有蜻蜓目下的昆虫都叫蜻蜓,包括束翅亚目下的豆娘以及间翅亚目下的中华昔蜓等等,而狭义上说蜻蜓只是蜻蜓目差翅亚目下的昆虫,而我们常见和常说的昆虫就是差翅亚目下的昆虫。

在差翅亚目下一共有13个不同的科,在我国最常见的蜻蜓就是蜻蜓科(又称蜻科)和晏蜓科(又称蜓科)下的成员。该亚目所有科成员都有着比较接近的身体构造,它们身体都比较的细长,有两对翅膀,前翅明显大于后翅,休息时,翅膀平放在身体的两侧,与身体几乎垂直。值得一提的是,就算蜻蜓只剩下一对翅膀,它照样可以飞行(小时候试验过)。

蜻蜓都长着一对大眼睛,这对大眼睛位于头部的顶端,高度超过了背部,正是这种眼睛构造,蜻蜓不需要转头都能看到后方的情况。

所有的蜻蜓均为肉食性昆虫,它们主要的猎物以蚊子、苍蝇以及蝴蝶为主。虽然表面上看,蜻蜓没有什么杀伤力,但其实,蜻蜓有两个强大的“武器”:

第一个就是它强悍的6只足,从上图我们就能看出,蜻蜓的足上布满了细小的毛,其实这是蜻蜓的“利器”,这些毛叫做粗毛,非常的坚硬而且锋利,对于没有“铠甲”包裹的昆虫来说是致命的。

第二个是蜻蜓的大颚。蜻蜓的足虽然强悍,不过也只是为了能够将猎物控制住,但是毕竟粗毛比较短,并不致命,所以蜻蜓的另一个“武器”就来了。蜻蜓有着发达的大颚,当它用足将猎物控制住之后,会用大颚迅速的撕咬对方(活吃)。

因此,别看蜻蜓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实际上它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昆虫,不过由于它吃的猎物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一种益虫。

我国常见的蜻蜓

由于我国南北方有较大的气候差异,所以在南北方分布的蜻蜓种类也不相同。不过有一种蜻蜓它在我国的各省基本都有分布,它就是黄蜻。黄蜻是差翅亚目蜻蜓科的昆虫,它也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蜻蜓。从外观上看,雄性黄蜻的体色以黄色偏红色为主,而雌性黄蜻则主要以黄色为主,虽然黄蜻的雌雄外观有差别,但是大小几乎一致,体长都在5公分左右。

▲性成熟后的雄性黄蜻

在我国的华北地区,除了有黄蜻(全国分布)外,还有一种蜻蜓比较常见,它的雄性体色偏绿色,但是腹部为蓝色,雌性体色也偏绿色,但是腹部呈白色,它就是长痣绿蜓。

在我国的南方除了有黄蜻外,比较常见的还有蓝面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浙江一带)、玉带蜻(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苏、福建等地)。

玉带蜻

蜻蜓的习性

以上这些常见的蜻蜓除了分布有差异外,习性大都相同,它们都是肉食性昆虫,而且主要的猎物也都差不多。还有就是,这些蜻蜓特别喜欢在下雨前或者雨后以及黄昏成群活动。这是因为,在下雨前受气压的影响,许多昆虫都低飞,这非常有利于蜻蜓捕猎,而雨后,许多昆虫也都喜欢飞出来寻找食物,并且在黄昏,更是昆虫们的活跃期(飞行的小型昆虫),因此,蜻蜓之所以会选择雨前后和黄昏集体出动,其实是因为这三个时间段的昆虫都比较密集。

除此之外,所有常见的蜻蜓都会“蜻蜓点水”,其实这个动作并不是蜻蜓在捕猎或者是喝水,而是为了将卵产在水中。在产卵的季节,蜻蜓们会集中在小溪或者河流附近活动,它们或将卵产在水中,或产在水中的植物上(小部分的蜻蜓种类会将卵直接产在地上,或者是枯木中,这样的蜻蜓孵化期都比较长,它们需要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

蜻蜓卵的孵化期大都在次年,它们的卵大都经过寒冬的洗礼,到了第二年,蜻蜓的卵会在产卵地孵化,产卵地在水中或者水中植物上的蜻蜓还好说,那些产在干旱地区的蜻蜓卵就只能等待一次大雨了,而且大雨必须形成许多低洼存水的地方,幼虫才能活。因为,蜻蜓幼虫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是在水中完成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虿(chai).

没错上图中,这个长得与蜻蜓截然不同的就是蜻蜓的幼虫水虿了。与蜻蜓不同的除了外观外,还有生存环境,水虿是一种在水下生活的昆虫,在第一次孵化时,这个小家伙还是没有腿的。但是,过没一会,水虿的第一次蜕皮就开始了,由于第一次蜕皮没有腿部,所以非常的快,等到蜕皮完成后,水虿就拥有了6条腿,而且它的眼睛也变得很大(终于和蜻蜓有共同点了)。

水虿至少有经历8次以上的蜕皮才能成虫,而在蜕皮的过程中,它的体型越来越大,直到长到与蜻蜓的体型类似(3-5公分),在最后一次蜕皮时,水虿会离开水,爬到水生植物上去,像蝉的若虫一样,破壳而出,然后展翅高飞,成为真正的蜻蜓。

蜻蜓变少的原因

看到这里,有的小伙伴会说:就问蜻蜓为什么变少了?你说这么多干嘛?其实,上面我们之所以用大篇幅去介绍蜻蜓,是因为一方面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蜻蜓,一方面是因为蜻蜓变少的原因就藏在上面的介绍中。

有人认为蜻蜓的减少与人们的捕杀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因为以前,野外也分布着大量的蜻蜓,但是,现在依然非常少见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有三个方面:

01环境的变化

在我们小时候,尤其是农村,人少土地多,即使在村子里,一场大雨过后也有许多地方会形成小池塘一样的水域。其次,以前,许多地方的河流和小溪都是涓涓流淌,生生不息的,但是,近些年夏季(蜻蜓繁殖的季节),雨水较少,让蜻蜓失去了许多繁殖的场地。这是蜻蜓减少的原因之一。

02农药的使用

以前农作物的病虫害比较的少,农药使用也比较少,但是,现在农业的病虫害比以前要严重很多,这就造成了农药的大面积使用。农药主要对付的是害虫,而蜻蜓主要以害虫为食,所以一些吃了被农药喷洒后的庄稼的昆虫被蜻蜓吃掉,就等于变相的杀死蜻蜓。这也是蜻蜓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03现有水源的利用

在当下,许多地区干旱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近些年(除了今年)夏季一直都是比较干旱的,而干旱时,野外的水源就被利用的比较频繁,所以水域的缩减是蜻蜓减少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而那些不用来灌溉的池塘也大都被利用了起来(主要以养鱼为主)或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在蜻蜓的幼虫期,它们在水中最大的天敌就是鱼类,并且它们对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这也是蜻蜓减少的原因之一。

总结

蜻蜓的繁殖离不开水,一旦水域减少,就会严重影响它们的生存,而且在幼虫时期,水虿在水中也有诸多的天敌,能够成功孵化的本身就少,如果仅存的水域中用来养殖鱼类或者被污染,无疑就让蜻蜓遭受了灭顶之灾。

虽然蜻蜓到现在依然有,不过比起以前来少了至少有90%了。不过,那些降雨相对较多、污染较少的地方,还是能够看到小群的蜻蜓飞舞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