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 http://www.jk100f.com/你是否感觉假期总是过得飞快,而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却又感觉度日如年?科学家研究发现,这和人类的大脑有关。13年《动物行为学》有篇论文表示:生物对时间的感知快慢程度并不是一致的。这里涉及到一个CFF值,它的意思是生物可察觉到光闪动的频率大小。如果超过一个临界值那么肉眼所察觉到的闪动现象会融合成一个稳定的光现象。而生物对时间的感知与其大脑在一秒内能够搜集到的场景数量相关。
例如看一列轮流呈现的图片,若一秒内闪动40次以下,你尚可用肉眼分清,而若闪动40次以上,这一列图片就成了一组融会贯通的影像,则你的CFF值就是40次/秒。在一秒之内,生物能够处理图像的效率越高,则时间对它而言就更慢,换言之,CFF值越高的生物,它的“时间”流逝的就越慢。
近年来根据科学家测算的数据,地球上每种动物都有不一样的CFF值,例如狗的CFF值为80次/秒,栗鼠次/秒,苍蝇次/秒,行动缓慢的革龟14次/秒,而人类的CFF值通常在60次/秒。至于对盲人以及其他没有画面处理能力的生物来说,可以用其他感觉器官,比如人耳的采样频率大概在20khz左右,也许单纯靠听觉的人会比我们靠视觉的人时间过得慢一点,神经系统肯定不能无限拆分时间处理信息,总是有一个计算频率极限的。
这也是为什么夏天我们很难用手去打死一只苍蝇。苍蝇表示:你这个显示器很卡啊,人类:Hz的还卡?苍蝇:跟幻灯片一样。所以,哪怕你速度再快,在苍蝇眼里都像是慢动作。
可能会有人说苍蝇还是没能逃过苍蝇拍……当然,假设有一个巨人拿大手往你身上缓慢的盖(双手合十),哪怕你是百米冠军你也只能平面的跑,苍蝇和蚊子也是这个原理,它们在上下方向的敏捷程度远高于左右,所以如果巨人是从上到下的盖你,你大概率才能跑掉。
不过通过这样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用我们的时间算,一些小动物过的时间比我们短,以为它们生命短暂,就像古人感叹蜉蝣朝生暮死。但有个意思的东西:生命短的(比如昆虫),但速度通常比我们人类快上10倍不止。生命长寿,速度就比我们慢(乌龟)。
能有几百年寿命的乌龟,看我们就是看昆虫一样:人类这群家伙动作那么快,压根追不上,没事,反正他们也没我命长。简单的说,就是快银闪电侠那样。我们看着快,他看着我们慢。
此外,按海龟的理解,海龟处理信息速度慢,就好像一个人走过,它只处理了开头和结尾,本来十秒钟的事情,它只意识到了两秒,它的时间就比人类快了很多,两秒钟过了人类的十秒钟,所以说CFF值越低,对时间感应越快,大脑处理信息速度越快,时间越慢。
生物机体越大,面对的环境越复杂,大脑结构,神经系统也越来越复杂,传递信号+处理信号的时间也会长很多,神经传递电信号的速度是m/s左右,面对30米长的鲸鱼,我们从尾巴上敲它一下,它就需要30/*2=0.5s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你敲了它一下。
因此个人认为,时间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由于不同生命体的意识对物质运动和光线的感知能力不同产生的,它是一个主观概念,不是客观的。分子速率变化(假设所有分子运动速率变慢百分之五十,时间就会变慢百分之五十?)也不会影响时间。仔细想下,如果所有物质速率下降,人脑神经递质、钠钾离子传播是不是也下降。至于绝对静止是个伪概念不考虑。
那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将人脑处理信息的频率提升至无限大的话,不就可以相当于实现长生不老了吗?现在有的技术的确已经能将信息输入大脑,然后推测出和输入内容差不多的图像了,如果能够反向处理,然后再增加大脑每分钟看到的图像数量,就能人为模拟出时间放慢的状态了,理论上是这样的。不能说是时间越慢,而是大脑可以把一秒分成更多的区间来处理,理解为“帧数”。
最后,就目前来说,要想让时间感觉过得慢一些,最好的途径还是得不断尝试新事物,进入新环境,获取更多陌生感,增加大脑处理的信息量,我们会得到更多时间的体验。如果你每天都待在同一个地方,做一些相同的事,你的大脑只会简单地复制粘贴旧信息,所以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过了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