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统编语文教材有很多奇怪的问题,让人们觉得很难以理解。比如说
“庄稼”的“稼”应读轻声,为什么标注本音?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树阴照水爱晴柔”为何是“树阴”而不是“树荫”?
统编语文教材执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陈先云对家长、老师的一些有关拼音、古诗、文章修改、选文的经典性、标点符号等方面疑问进行讲解。
1“庄稼”的“稼”应读轻声,为什么标注本音?
陈先云:这是基于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的学习需求,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注音方式。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册的起步阶段,学生识字量小,自主认读汉字能力较弱,部分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不佳。因此,教材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体现出包括轻声在内的语流中的音变现象,以减轻学生识读汉字的负担,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讲好普通话。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和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全文注音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因此,教材从二年级下册起改为单字注音的方式,只标注未识过的汉字字音。单字注音需要反映辞书中对该单字本音的标注,才能符合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比如,“庄稼”的“稼”如果标注为“jia”,“苍蝇”的“蝇”如果标注为“ying”,就会与《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单字的注音不符,也会影响学生对这个字本音的学习。因此,这些字都标注本音。在单字注音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提示单字规范的本音,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际语流中,读好该字的轻声等音变现象。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陈先云: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栏目中,教材选用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与人们习惯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略有不同。实际上,“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显然是由“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演变而来的。因此,教材选用的是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即“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3“树阴照水爱晴柔”为何是“树阴”而不是“树荫”?
陈先云:古诗原文和现代汉语中的个别字词用字不同,也会造成误解。以一年级下册课文《小池》中“树阴照水爱晴柔”为例,有读者可能不理解,认为“树阴”应作“树荫”。实际上,杨万里的诗集中,各版本古籍(四部丛刊影宋写本《诚斋集》卷七,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七十一,今人点校本《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中都写作“树阴”,而非“树荫”,不存在争议情况。“树荫”是现代汉语的推荐词形,和“树阴”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古代文学作品的用字,应以古籍文献的文字面貌为依据,不能以现代汉语一概而论。
4“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
陈先云: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另有一个版本写作“白云深处有人家”。在杜牧自己的《樊川集》中,用“生处”的较多,目前较为通行、权威的点校本《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年版)和《樊川文集校注》(巴蜀书社年版)也都作“生处”;“深处”则常见于他人著作对杜牧诗句的转引,文献价值逊于前者。
另外,从诗意上看,“生处”可以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而“深处”则可理解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两个意思都能讲通。但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中评述道:“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综合考虑上述条件,教材便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版本。
又如,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中的“最是橙*橘绿时”一句,也有另一个版本,写作“正是橙*橘绿时”。选用“正”字的版本,有宋魏庆之著《诗人玉屑》、唐圭璋编《全宋词》等书;而今人点校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年版)中,出现此句时均作“最”,其可信度和文献价值更高。同时,这句诗的大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橘绿的秋景。如果用“最”字,语气上会比“正”更加强烈,更能贴合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因此,教材和点校本《苏轼诗集》保持一致,用“最是橙*橘绿时”。
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诗句中,有时甚至连标题都并存两说。如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二说,争议不下。从《苏轼诗集》的不同版本和相关文献来看,“晚景”和“晓景”各有依据,难以轻易判定孰对孰错。近年来,学界也曾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辨,但各路说法的证据皆不充分,仍难下一定论。编写组几经查阅清施元之评注《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年版)、清查慎行注《苏诗补注》(凤凰出版社年版)等多种知名的苏诗注本中均以“晚景”为题,因此,教材最终采纳了“晚景”这一说法。
5为何要修改文章?
陈先云:关于选文的修改,是多年来对于语文教科书的各种讨论中一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