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实修唯识观指要(一)
唯识二十论
世亲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门圆照简解
圆照唯识学不是圆照的唯识学,而是需要用圆照来实证的唯识学。
如眩翳人见发蝇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
就象是头晕眼花的人能见到毛发、苍蝇等幻相产生一样,如果没有头晕眼花,当然也就不会见到毛发、苍蝇等类的幻相了。同样的道理,有虚妄的缘,就有虚妄的世界相生现出来,如果没有虚妄的缘,当然也就不会有虚妄的世界相生现出来。
这是世亲菩萨对上面问题的回答。世亲菩萨通过实修唯识观,观清楚了这些问题,所以才造出这部论来,引导众生实修唯识观。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自己的实修唯识观来实证解决这些问题。
复有何因?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等无饮等用,寻香城等无城等用。
余发等物其用非无。
复有何因,是接着上面的问题继续提问,人在头晕眼花的时候所见到的毛发、苍蝇等为什么没有毛发、苍蝇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相应的业,才会有头晕眼花的相现出来。
梦中所得的饮指的是能喝的东西,食指的是能吃的东西,刀、杖是能用的东西,毒指的是能让人中毒的东西,药指的是能治病的东西,衣指的是能取暖保?的东西,等等。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中所得到的这些东西没有实际的作用,也就是说梦中得到的水不能喝不能解渴,食物不能吃等等。梦是意识,有特定的业,才会有相应的梦生现出来。识是心生现出世界相来,梦也是世界相的一种。意识是识,虚妄的分别是意。虚妄的分别形成业或种子,种子现行生出识来。这里,大家观修的重点是意与意识的不同。
寻香城,指的是中有期间,人要投生,在寻香城可以嗅到自己家里的香气,然后再去投生。城是城镇,现实的城镇有城镇的作用,即可以供人居住的作用。但中有期的寻香城不能有城镇的作用。中有期、寻香城等都是识的相续相。世亲菩萨后面还会讲到。
余发等物其用非无,这是世亲菩萨的回答,意思是说,毛发等这些东西,并不是一点作用没有的。因为毛发等物是虚妄的,所以虚妄的作用还是有的。后文将进一步说明。
若实同无色等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非皆不成。
这句话是把上面的四个问题放在一起作一个总结,假如真的没有现实的色相等心识的外境,只有内识好象似有外境生现出来,那么识的地点确定、时间确定、识的相续不确定,以及心识的作为所产生的业用都是不能成立的。——前面是问题,或提问人的问题,后面是回答,或是世亲菩萨的回答。非皆不成,是世亲菩萨总体上的回答,并不是都不能成立的。
地点确定、时间确定是世界的现实情况,世界上这里有一个村子,那里有一个园子,这里是一个国家,那里是另一个国家,这是地点确定。而每个村子或园子、国家,都时时刻刻在变化,昨天你在上海见到他的,今天你们就都不在上海了这是时间确定。如果说世界相就是心识的生灭相,世界是这个样子,那么心识的生灭相也就应当具有地点确定、时间确定特点。同时,心识的生灭相又存在相续不确定的情况,心识的生灭相又能为新的心行造业提供业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成立,那么说三界都只是心识也就没有办法成立了,要实证三界唯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世亲菩萨的回答是这些问题都是能够成立的,后面再反复观修实证。
颂曰: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论曰:如梦意说如梦所见,谓如梦中虽无实境,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即于是处或时见有彼村园等非一切时,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时定非不得成。说如鬼言显如饿鬼,河中脓满故名脓河,如说酥瓶其中酥满,谓如饿鬼同业异熟,多身共集皆见脓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见,等言显示或见粪等,及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多相续不定义成,又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用,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有虚妄作用义成,如是且依别别譬喻,显处定等四义得成。
颂说地点确定,时间确定等问题。就象是梦中一样,梦里没有实境,但在梦中,有的地方能见到村庄、花园、男女等或人或物,但并不是一切地方都有。就在这个地方,是有时能见到这样的村庄、花园、男女等或人或物,但并不是一切时都有,我们做梦时候的梦境,有时翻一个身就没有了。
梦是心识所现,为第六识意识境所现的相。梦里有村园、男女,而村园、男女都是识所现的相。现实世界也是识所现的相,六道世界相也都是识所现的相。由此可知,虽然没有心识之外的现实境相,但地点确定、时间确定不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人道众生而言,河里是水,水是可以喝的。但对于饿鬼道的众生来说,见到河里满是脓,就如同酥瓶里满是酥一样,这是饿鬼道众生的同业异熟关系形成的,生生世世见到的都是脓河。不同的众生所见并不是一种情况,而有的众生见到河里是粪,还有的众生见到的虽然是水,但河边却有其他有情众生手持刀杖守护在河边不让取用河中之水。由此可知,虽然没有心识之外的现实境相,但识的多种相续不确定的情况是能够成立的。
又如梦中所现的意识境相,虽然不是现实的境相,如梦中男女交合却有男人失精、女人失血的业用,恶梦时也有损耗精力的作用,有的人在梦里吓得要死,有的人在梦里恨得要死,有的人在梦里爱得要死,等等,这些都说明,虽然没有心识外的现实境相,而虚妄的心行业用也是成立的。——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梦境是意识生现的生灭相,在意识生现的过程中,意即虚妄的心行,也就是众生的分别执着在梦中也能进行,只是比醒着的时候力量要弱一些而已,后面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从上面各种不同的譬如可以显示地点确定等四义都能得以成立。
复次颂曰: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论曰:应知此中一地狱喻,显处定等一切皆成,如地狱言显在地狱受逼害苦诸有情类,谓地狱中虽无现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同处同时众多相续,皆共见有狱卒狗乌铁山物等来至其所为逼害事。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定等四义皆成,何缘不许狱卒等类是实有情?不应理故。且此不应那落迦摄,不受如彼所受苦故,互相逼害应不可立彼那落迦,此狱卒等形量力既等应不极相怖,应自不能忍受铁地炎热猛焰恒烧然苦,云何于彼能逼害他?非那落迦不应生彼,如何天上现有傍生,地狱亦然。有傍生鬼为狱卒等,此救不然。
这个颂以地狱作比喻,说地狱里的众生,同时能见到狱卒等不同于地狱众生的异类众生等,对地狱众生进行逼害等情况,来证明识的地点确定、时间确定、相续不确定、作用等四种情况都是可以成立的。
地狱道的世界显示,地狱道的众生是在地狱受逼害苦的一类众生。地狱中虽然没有现实的属于地狱道有情众生的狱卒等类,但由于地狱道众生有相同的业变异而熟的增上力即条件的关系,同处同时能共同见到狱卒、狗、乌、铁山、物等识的众多相续不确定的相,来到地狱世界做出逼害地狱道众生的事情。由此显示,虽然没有心识的现实外境,但地点确定、时间确定、相续不确定、作用等四义都能成立。
为什么不能说狱卒等是地狱道的有情众生呢?
不符合地狱道世界的实际情况,狱卒等不属于那落迦即地狱道众生一类,因为他们不受地狱道众生所受的苦。如果他们也是地狱道众生,那么,他们与地狱道众生之间就成了相互逼害的关系,如果是众生之间相互逼害的世界,就不应该设为地狱道世界了(那落迦即地狱)——意思是说众生之间相互逼害的世界不是地狱道世界,也就是说,如果这种情况是真的,地狱就不是地狱了。再进一步观,即假如地狱还是地狱的话,这些狱卒等类,他们的力量如果跟地狱道众生是相等的或差不多的,那么,他们对地狱道众生的逼害就不是极端或特别的恐怖,就没有足够恐怖的力量让地狱道众生恐怖,而且他们自己也不能忍受铁地炎热、猛焰恒常燃烧的地狱之苦,又怎么能去逼害地狱道众生呢?
如果说狱卒等不是地狱道众生,不应该生在地狱道。那么,天道世界里也有傍生即畜生道的众生,如天狗天马等。地狱也一样啊,地狱道世界里也有傍生道的众生、饿鬼道的众生做狱卒、狗、乌等等啊。——这是提问的人提出的问题。
此救不然,这是世亲菩萨的回答,是说这个说法说的不对。为什么说的不对呢?下面再作回答。
颂曰:
如天上傍生,地狱中不尔。
所执傍生鬼,不受彼苦故。
论曰: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乐业生彼定受器所生乐,非狱卒等受地狱中器所生苦,故不应许傍生鬼趣生那落迦。
若尔应许彼那落迦业增上力生异大种,起胜形显量力差别。于彼施设狱卒等名,为生彼怖变现种种动手足等差别作用,如羝羊山乍离乍合,刚铁林刺或低或昂。
非事全无然不应理。
天道世界里有傍生道的众生,这是不错。但地狱里的情况不同了,如果说地狱道世界里也有傍生道的众生、饿鬼道的众生,就说不通了,因为这些众生是不受地狱苦的。
有各种各样的傍生道众生生在天道世界里,它们一定有能生天道世界的业,往生天道一定能享受天道世界的乐。狱卒等则不受地狱道世界的苦,所以狱卒等类的傍生道众生或饿鬼道众生是不应该生在地狱道世界之中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由于地狱众生的业的增上力的关系,使得地狱之中生现出一种不同地狱众生的另一类大种即另一类众生。众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生现出来的,故称大种,又因为狱卒等类众生不同于地狱众生,故说是异大种即不同的大种。
世界都是众生虚妄的业力形成的,是由识生现出来的。由于地狱众生的共业,地狱道世界之中生现出另外一类大种众生,在形体上比地狱众生更大更特别,而具有更大的力量,对这一类大种众生,称他们为狱卒等名,在逼害地狱道众生的时候,为了让地狱道众生恐怖,他们能够变化出较大幅度的各种各样的手足的动作,就象是两只羊羝角一样的山体离合动作,或者是刚铁做成的林刺或低或昂撞击,产生各种各样的逼害地狱道众生的动作,让地狱道世界的众生受该受的苦报。
非事全无,然不应理。这是世亲菩萨的回答,这些逼害地狱道世界众生的事情不是没有,但却不符合地狱道世界的实际情况。
颂曰:
若许由业力,有异大种生。
起如是转变,于识何不许。
论曰:何缘不许识由业力如是转变而执大种?
如果说是由于业力的关系,地狱道里有不同于地狱道众生的另外一类大种生现出来,然后起逼害地狱道众生的作用,起如是转变的意思,是由于地狱道众生要在地狱里受苦,因此需要另外一类大种生现出来,而这一类大种又不属于地狱道众生,在业识种子到果识的生现过程中,为什么不允许或认可这种转变呢?——这是颂的意思。
下面,再长行重新表达一下这个意思。
论说,是什么缘故,使得由于地狱道众生业力的关系由识的转变生现出不同的大种,即把狱卒等类众生当成是地狱道的另一类大种,而不能成立呢?
复次颂曰:
业熏习余处,执余处有果。
所熏识有果,不许有何因。
论曰:执那落迦由自业力生差别大种起形等转变,彼业熏习理应许在识相续中不在余处,有熏习识汝便不许有果转变,无熏习处翻执有果,此有何因?
有教为因,谓若唯识似色等现无别色等,佛不应说有色等处。
此教非因有别意故。
如果说地狱道由于地狱道众生的业力生现出不同的大种众生,在形体等方面有不同的转变,即不同于地狱道众生。如果这是由于业力熏习而形成的,既然如此,那么这种转变应当体现在地狱道众生的识的相续变化相中,而不是体现在不同于地狱道众生的另外一类大种众生的身上,不在余处,即不体现在其他地方,不体现在地狱道众生之外的其他众生身上。
世亲菩萨说,有熏习识,汝便不许有果转变。意思是说,对于地狱道众生而言,他有地狱的业识的熏习种子,所以地狱道众生能见到狱卒等类众生,其实这些众生不是地狱道众生,而是由于识的相续不确定的关系,是地狱道众生业识生现出的地狱道世界相,他们并不是现实的地狱道众生。识的相续不确定相,是地狱道众生业识的果转变相。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认为没有业识熏习的地方,反而把当成有业果,这是什么原因呢,依据是什么呢?狱卒等类如果是地狱道的现实的众生,应当受地狱的苦报。因为狱卒等没有业因,故没有地狱的苦报,所以说是没有“熏习处”,很明显,说狱卒等是地狱道的众生是没有依据的。
提出问题的人说,有佛的言教作为因作为依据。如果说只有识的生灭相是似外境的色、声、香、味等生现,没有其他现实的色等相,则佛不应该说有色等处。佛说有色等处指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等。这里提出问题的人认为,佛的言教中所讲的有色等处,包括了化生,认为狱卒出现在地狱又不受地狱之苦的情况是化生的有情众生。下文进一步说明。
世亲菩萨说,佛的这个言教,也就是佛所讲的有色等处,是另有所指,不能作为狱卒等以地狱道另一类大种众生的身份出现在地狱道之中的因或依据。
颂曰: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
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
论曰:如佛说有化生有情,彼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化生有情。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说色等处契经亦尔。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说非别害有。
佛是说过有化生这一类有情众生。但佛所说的有化生类有情众生,也只是依据心识的相续不间断能往生后世而说的。从众生的轮回过程来看,人道众生要往生人道或天道或其他道,中间有一个中有的过程,中有过程中的众生是化生众生,这个化生是完整心识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是突然出现一个化生有情,化生众生不是没有前没有后续的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新的众生。化生众生只是轮回中的众生心识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相。
佛说法,就是世界在说法。佛说法是密意趣说,趣就是六道,六道众生相的生灭变化实际上就是佛在说法,因为六道众生相的生灭变化都是心体上进行的,故说佛说法是密意说。
佛密意趣说,说的不是心识之外有现实的化生有情,佛说的化生是众生心识相续不断的一个阶段相,这个阶段相不是有情我,有情我是没有的——众生执着有我,处处都会执着我,实修唯识观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众生对我的执着。只有有情众生的相续相,而有情众生的相续相是因为法的生灭所形成的。有虚妄的心行,就有虚妄的心识的生灭相生现出来。
佛说有色等处是这个意思,契经也是这样说的。
有情众生的化生,应当依佛的言教为依据,也就是众生的相续不断的阶段相,不是说地狱道里另外有一类可以逼害地狱道众生的化生众生存在,或者地狱道里突然冒出一类众生出来。
依何密意说色等十。
颂曰。
识从自种生
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
佛说彼为十
论曰。此说何义。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依斯密意说色等十。
佛依据什么,密意说了色等十处?
前面说了,众生看不清三界只是自己的心识,以为三界世界相都是自己心识之外的物相,故用虚妄的分别心即末那识,对世界相进行分别执着。众生对世界相的分别执着会形成自己的业或种子,种子现行会生现出识来,而识的生灭相就是生灭变化的世界相。识从自种生,有虚妄分别形成的业或种子,就会有虚妄的世界相生出来,虚妄的世界相看上去象似现实的外境相,但实际上只是自己心识的生灭相。为了表示这个过程,把识的生灭当成是内,把似外境现当成是外,这样有了内外处,为了表示内外处,佛说了色等十处。
论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识生的过程,是种子生现行的过程。
种子是虚妄的缘生的。种子生现的过程,是树木花草破土而出的生长过程,也是我们从娘胎里出生而生老病死的过程。我们的身相,以及所见到的种种世界相,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识所生现的相,所有这些相都是似色现相,也是似色现识生现的相。
色相是这样,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也都是这样。不过,这里只讲十处,是只讲到触相,未讲法相,但下文还是讲到了法相,也就是说讲了十二处。
过程都是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异熟过程。
佛依据种子形成的过程和识生现的过程,依次说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
佛依据这些众生虚妄分别的过程以及虚妄的识的生灭的过程说了色等十处。
虚妄的缘,是用眼去缘色,故有眼处色处。用耳去缘声,故有耳处声处。用鼻去缘香,故有鼻处香处。用舌去缘味,故有舌处味处。用身去缘触,故有身处触处。同理,故有意处法处。
虚妄的缘,能缘是我们的虚妄的分别心或攀缘心,也就是末那识,末那识在缘中起主导作用。
唯识学说识是了别,识了别也就是心了别。众生不知道是识在了别,因为看不清楚三界只是我们的心识的关系,故以为是自己的能缘心缘了尘相,所以说缘是虚妄的,不是真实地缘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虚妄的缘,才会有虚妄的世界相生现出来,才有了识的生灭。
种子生现行的过程是异熟的过程。异熟指的是因与果不同时,种子是上一期生命现行的过程中缘生的。而种子现行是这一期生命现行的过程。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是种子是眼缘色而生的,也就是眼缘色而生种子,种子生现行,才有似色现识生现出来。这是众生轮回的过程,也是心识相续不断相的延续。种子生现行的过程中,再用眼缘现行色,再生新的种子,新的种子再现行,再生新的识。
眼缘色,是眼睛依眼根即依净色根去缘色,并不是真的用眼睛去缘了色,眼缘色的过程实际上识了别的过程。眼缘色只是取景或结集业或种子的作用。
其他八处相同。
此密意说有何胜利。颂曰。
依此教能入
数取趣无我
所执法无我
复依余教入
论曰。依此所说十二处教受化者能入数取趣无我。谓若了知从六二法有六识转。都无见者乃至知者。应受有情无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无我。
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应受诸法无我教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得成。许诸余识有实境故。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非一切种拨有性故。
佛密意说有色等十二处,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利益呢?
依照佛的十二处言教,能证到六道众生无我,即证到人无我。
数取趣,即六道。十二因缘中有“爱缘取,取缘有”,有指的是三有,即三界。三界是由于众生的取舍不同而形成的。数取,即不同的取舍,有不同的取舍才有不同的趣,趣即道。六道是由于众生分别执着形成的,不同的分别执着,有不同的世界,道即世界。
具体来说,可以明了,从六二法有六识转,表面上看,六二法,即有眼有色、有耳有声、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触、有意有法,即有能缘有所缘,但能缘与所缘均是虚妄的,六识转只是虚妄的心转,除了心识的了别之外,并没有现实的见者、闻者、嗅者、尝者、觉者、知者。故通过实修唯识观的修行或观修,有情众生即可证入人无我。
要消除众生执着的法无我,则需要依佛的其他言教来证入。
世亲菩萨的意思是说,如果能通过实修唯识观,明了整个世界只有识,一切世界相都只是识生现出来的似色等法,似色等法的生起只是识的生灭相,其中并没有心识之外的现实的色等相法,那么修学唯识的人,就能从这里悟入诸法无我。
如果是从了知诸法的一切种(诸法的一切种,这古人说话的习惯,现代人说就是一切法)都没有入法无我,那么说三界唯识,也会因为最终什么都没有,唯识也没有建立的基础,那么,唯识在什么地方建立呢?即会陷入断灭。所以说,不是从了知诸法的一切种都没有能够称为入法无我的。
而是能够通达凡夫的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也就是说,由凡夫的遍计所执所形成的一切法即诸法的自性是有,一切法即诸法的自性差别是有。遍计所执是凡夫心的虚妄的分别执着,有这个虚妄的分别执着,就有一切法即诸法的自性与自性差别,但诸法是无我的。只有这样通过法无我的观修,实证到法无我,才能称为入法无我。
不是说诸佛境相即佛的圆满境的离言法性也都没有称为法无我,也就是说佛的体是真实有的,也不是说眼识、耳识、鼻识等识的根即体性,或者说唯识性的体也没有称为法无我。否则,眼识、耳识、鼻识等的识的生灭相的境成了真实境,那么,三界都只是识的理就成立不了了,因为,诸佛境的离言法性没有,眼识、耳识、鼻识等的唯识性的体没有,眼识、耳识、鼻识等成了世界的真实境,识是从哪里生现出来的呢?所以世亲菩萨说唯识就不能得以成立了。因为这个道理,说建立佛的唯识言教,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够悟入一切法无我,而不是说诸法的一切种即一切法都变成了真实有。
有体才有相,相由心生。体是真实有,相是虚妄的有。如果没有体,相就成了真实有了。相成了真实有,相就成了没有生灭变化的相了,这是与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故是错误的,这样就证不到三界唯识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