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41067.html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技术要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牵头编制年9月
前言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年,ASF最初发现于肯尼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欧洲、南美洲流行。年8月初我国爆发非洲猪瘟首起疫情以来,该疫病已蔓延全国23个省,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由于ASFV感染机制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用非洲猪瘟疫苗,因此早期发现、精准检测是控制该病传播和发生的关键。
本文参考了OIE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文件、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文件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技术手册,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从非洲猪瘟早期发现、现场排查、精准检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编写而成,主要面向从事非洲猪瘟现场排查和检测的一线防疫人员,提供了简明实用的相关操作技术与方法,为非洲猪瘟现场排查与检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编者
牵头团队:上海兽医研究所猪呼吸道传染病团队
负责人:马志永
参加人:魏建超等
参加团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
负责人:仇华吉
参加人:罗玉子等
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
负责人:刘志杰
参加人:林密等
兰牧药研究所中兽医与临床团队
负责人:李建喜
参加人:崔东安
1
概述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ASFV粒子直径约为纳米,呈正20面体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结构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基因组DNA、基质层、内膜、核衣壳和外囊膜。ASFV的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大小约为~kb,含有~个开放阅读框(ORFs),由一个大约kb的中心保守区和两个含5种多基因家族(MGFs)的变异末端组成。依据编码主要衣壳蛋白p72的基因BL的部分核苷酸序列,ASFV可以被分为24个基因型。
首次发现的传入我国的ASFV毒株属于基因II型。ASFV的衣壳蛋白p72,膜蛋白p54、p30和p12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感染猪或康复猪体内,50余种病毒蛋白可诱导抗体应答,可用做血清学诊断的抗原。自然感染条件下,ASF的潜伏期为3~19天,感染猪在潜伏期即可排毒,临床症状出现后可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大量排毒。
ASFV耐受酸碱的范围较广,pH4~10条件下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保持稳定,但在pH值低于4或高于11.5,数分钟内可被灭活。ASFV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尸体中可存活6个月以上,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数年;在腐败的血液中可存活近4个月;在冷鲜肉中存活数周至数月;在腌制和熏制的猪肉产品中可长时间存活;在粪便中可保持感染性数周。
ASFV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20分钟或56℃70分钟可被灭活。一般的消毒措施均可有效杀灭ASFV。最有效的消毒剂是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
ASF的自然传播速度慢,高度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采食、蜱虫叮咬、注射等可传播疫病。消化道(口)和呼吸道(鼻)是ASFV的主要感染途径。苍蝇、蚊、鼠等可机械性传播ASFV。
传染源:带非洲猪瘟病毒野猪和发病家猪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含有病死猪组织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泔水、含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及其制品,以及钝缘软蜱。
传播途径:感染猪与健康易感猪的直接接触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饲喂污染的泔水、污染的饲料、垫草、车辆、设备、衣物等间接传播。钝缘蜱属的软蜱,特别是O.moubata(非洲)和O.erraticus(欧洲)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宿主和传播媒介。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易感动物:家猪和野猪。其它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均不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目前报道的发病猪群主要是饲喂非洲猪瘟病毒污染泔水的猪。不同品种、日龄和性别的猪均对非洲猪瘟病毒易感。
潜伏期:家猪为3天到19天不等。
非洲猪瘟(ASF)是能引起不同品系、不同年龄家猪和野猪一系列综合征的疾病。急性猪瘟表现为高烧、网状内皮系统出血,死亡率高。ASFV有强毒力、中等毒力和低毒力等三种类型毒株。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发病猪体温达41℃~42℃,呈现厌食、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皮肤充血等症状,1~4天内死亡。也有无症状死亡的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可达%。
急性型:发病猪体温达40℃~42℃,呈现厌食、不愿活动、皮肤发红、呕吐、鼻腔出血、血便、便秘等。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可达90%~%。
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类似。病猪出现中度发热,食欲下降。皮肤出血和水肿,感染后7~20天死亡,病死率为30%~70%。
慢性型:病猪体重下降、生长不良,呈现间歇热,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皮肤发生坏死或溃疡,关节肿大,感染猪可出现呼吸道症状。
ASF的实验室诊断分为病原学诊断(包含病毒分离、病毒抗原和基因组DNA的检测)和抗体检测。依据地区或国家的疾病情况及诊断实验室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鉴定病原:国家法定实验室诊断必须进行猪原代巨噬细胞或骨髓培养接种分离病毒,用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组织涂片或冷冻切片中的抗原,用PCR方法检测基因组DNA。PCR是一种优良的、灵敏的、快速的ASFV检测技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组织不适合病毒分离和抗原检测的情况。
在可疑病例中,病料在猪原代巨噬细胞培养物中传代,并重复上述过程。
血清学试验:耐受过ASF自然感染的猪通常在感染后7~10天产生抗ASFV抗体,这些抗体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疾病地方性流行,或者是由低毒力毒株引起的最初的爆发,对于新爆发的研究需要包括对送检的血清中的特殊抗体和组织渗出液进行检测。很多方法,如间接荧光抗体(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可用于抗体检测。
2
早期发现
为尽早发现ASF疫情,首先要让猪场全体员工熟悉ASF的临床症状。了解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养猪场户、屠宰场点、生猪交易场所、无害化处理场等情况,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