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如今,人们建立起科学的制度,保证食品安全。不过,在古代科技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闭塞的时候,古人又是如何保证食品安全的呢?
中国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比如齐国丞相管子就曾告诫百姓道:夏有大露原烟,噎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毋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其实,这里的“伤人”就是食物中毒。《论语》中也有相关描述: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孔子很早就提出要注重食品安全的观点,尽管他所倡导的“六不吃”观点是在“礼”的基础上诞生的,但他的主张对于促进食品安全,增强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治者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苦于当时的技术有限,只能提出尽量避免吃腐烂变质和不熟悉的食物,并常清洗餐具器皿,保持干净卫生。
在先秦时期,发明出一种避免苍蝇等接触食物,保证食品卫生的神器:“巾幕”。所谓巾幕,就是干净的纱布或网罩。先秦时期,已经有人用巾幕之法,用纱布或网罩将食物罩起来,苍蝇蚊虫与灰尘都被巾幕有效的隔离,保证了食物的干净。这种方法直到现在仍有人使用,且看起来稀松平常,不过在先秦时期,能用巾幕的都是达官显贵以及上层人物,普通百姓很少会用巾幕,一是思想的落后,二是条件的限制。
不过随着统治者的推行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到秦汉以后巾幕之法已经成为民间保证食品卫生的常规手段,每家每户都有巾幕。而且这个时候人们关于食品安全的认知也有所进步,比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凡蜂蝇虫蚁等,多集食上,食之致瘘。
当然,只用巾幕将食物罩住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还在清洗上下足了功夫。常言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然而古人却并不是真的这样认为的。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餐具以及厨房的清洗和卫生保持,现如今许多人在用餐完毕以后会清洗碗筷餐具,而古人不仅也有这种习惯,还提倡餐前清洗。比如刘安在《淮南子》中写道: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溃,可以养家老。《随园菜单》中亦写道:洁净须知条所谓: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菜。
在宋以前,冰窖就已经存在,但这种“古代的冰箱”大多存在于王公贵族阶层当中,普通百姓是没有这个条件用冰窖保存食物的。在宋朝以后,制冰技术大为进步,宋朝即使在夏天依旧有许多冰,而百姓就可以用这些冰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减缓食物的变质速度。但总的来说,在古代用冰来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成本还是比较高,大部分人是没有这种条件的。
纵观古人保证食品安全的方法,多为预防,即用巾幕防止苍蝇和灰尘接触食物,用餐以前和用餐以后都要清洗,避免吃变质的食物。
这些方法在古代就已经诞生可谓是极大的进步,不过对于古代大部分的百姓来说,食品卫生与安全依旧是次要的。古代生产力低下,许多百姓都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将变质的食物扔掉,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古代,食物中毒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
不过古人对于食物中毒并非无计可施,比如《饮膳正要》载:食猪肉中毒,饮大黄汁,食菜物中毒,取鸡粪烧灰,水调服之。或甘草汁,或煮葛根汁饮之。胡粉水调服亦可;食瓠中毒,煮黍穣汁饮之即解。
这些记载说明,古人有许多解毒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在如今看来非常落后,但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就能有这样的认知,已经是令人叹为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