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队抢险救灾的汽车昼夜不停,当驶入唐山机场时,已是深夜11点半了。车还没停稳当,医生护士们就提着急救包,跳下了汽车,按照预先方案,纷纷向机场广场上的伤员跑去。
因伤痛正在呻吟中的伤员们见这么多头戴红星、身背红十字药箱的白衣天使突然出现在眼前,人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派解放军救我们来啦!”“毛主席万岁!感谢亲人解放军!”广场上一阵躁动。
看到这情景,医疗队员们也很激动,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一下子把地震伤员们的伤都治好。他们有的借着汽车的灯光,有的打着手电,分药、包扎、固定、安抚……紧张展开各项救治工作。医院的行政人员和炊事班的士兵也都参加了抢救人的行列,积极主动地帮助医务人员清理现场、传递敷料、运送伤员。由于大家来的时候对灾情估计不足,带的急救药品和用具明显不能满足需求,消毒盘和镊子不够用,他们就用饭碗和筷子替代。医院的官兵们只有一个心愿:尽快解除伤员痛苦,多抢救一个人,就多一分胜利。
救护所的帐篷支起来了,简易的手术台也支起来了,一场紧急抢救伤员的战斗正在进行中。
抗休克小组准备工作刚刚就绪,帐篷的门帘就“呼”地一下被冲开了,一位重度休克的伤员被抬了进来。这一位伤员刚放下,另一位伤员又被背进来。紧接着,第三位、第四位……不大一会儿工夫,帐篷里就躺下七八位重度休克的危重伤员。地震发生在瞬间,人被埋进废墟里,灰土呛人,闷热难耐,再加上受伤的伤口得不到及时的止血,容易造成失血过多,抢救出来后,休克的伤员自然就多。
开始,医疗队还能按照操作规程,给休克伤员输液、用药。随着伤员增加,药品和器械都不够用了。大家就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救治。没有输液架,他们就把背包带拴起来替代;没有吊瓶筐,他们就用草绳编;没有电灯照明,他们就打着手电、点上蜡烛。由于伤员的伤势普遍较重,往往出现反复,这个刚刚好转些,那个又开始恶化;这个血压刚有点回升,那个的脉搏又摸不到了。医生护士们个个忙得汗流浃背。
26岁的女工李宝珍,身上多处负有重伤,急需进行手术。因失血过多,虽然已经输了毫升液体,血压还是迟迟上不来。为了尽快提升血压,为手术创造条件,护士长杨金枝决定再另辟一条路,加压输液。
“小蔡,再去拿一根输液管来!”护士蔡凤英听到护士长的喊声,连忙跑出去取输液管。可几分钟后她空手而返,急切地对护士长说:“报告护士长,输液管用光了!”
“啊!这么快就用光了?”杨金枝眼望着生命垂危、亟待输液的李宝珍,思索着有啥补救办法。这时,小蔡建议道:“护士长,用注射器静脉推射行不行?”杨金枝眼前一亮,说:“可以考虑,静脉推射!”说着,就拿起一支注射器来。
用注射器静脉推射液体,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繁重的工作,既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也需要有好的注射技术,推送的进度要求与输液管滴注的速度相同,推送的速度快了,伤员的心脏难以承受,甚至会发生危险。每推送毫升液体,大概需要20来分钟。此时,杨金枝已跪在地上一个多小时,聚精会神地为李宝珍推注液体,毫升、毫升、毫升……毫升,李宝珍的血压有所缓解,但高压也才升到60。而杨金枝此时腰痛得直不起来,膝盖也肿了,手指都麻木了,脸色也变得苍白,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站在一旁的李宝珍的丈夫目睹这一切,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拽住杨金枝的衣袖说:“护士长同志啊!您太累啦!快休息一会儿吧!”杨金枝哪里顾得上休息,她仍是那样认真谨慎地推注液体,细心观察伤员的伤情变化。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李宝珍的脸色出现了红晕,血压也升上来了,完全具备了手术的条件,后经过手术,终于得救了!他的丈夫激动地一个劲儿地向护士长等人道谢。杨金枝和她的战友们顾不上休息,又转向其他伤员的救治。
这是7月30日中午,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烤得手术室的帐篷发烫,加上吊在手术室上方的那盏汽灯也散发着灼人的热度,帐篷里的气温高达41度。手术组的医生护士已在这里工作36个小时了。大家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不少人嗓子嘶哑了,嘴唇干裂得流出血来。就在这时,又抬进来一位肠系膜广泛撕裂、腹膜血肿、失血休克的女伤者。她叫刘桂琴,31岁,是刚从倒塌的房屋中抢救出来的。看着她那苍白的脸色,人们愣住了。现在的手术室,一无血源,二无麻醉药品,就连代用的右旋糖酐也仅剩下两瓶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刘桂琴这样的伤员的大手术吗?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手术组长、外科主治医生黄林森。
“同志们!这位刘桂琴的伤情异常严重,必须立即手术,不然会有生命危险!我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不能眼看着好不容易从地震废墟中救出来的姐妹死去啊!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作万分的努力,争取把她救活!”黄林森激动地对他的战友们说。
“对!组长,你就快点带着我们抢救吧!”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同黄组长的意见。
医疗组迅速制定了抢救方案,开始手术。没有麻药,他们就用针麻;没有血源,他们就用液体替代。帐篷里,除了传递器械的声音,就是汽灯燃烧的呼呼响声。汗水湿透的衣服,全神贯注的布满血丝的眼睛……军医罗理杰觉得头一阵阵发晕,脚底发轻,神志恍惚,他咬着牙坚持,直到最后晕倒在手术台前。替补医生立即换下罗医生,手术继续进行。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施救,手术成功,刘桂琴转危为安了。
大地震过后,在唐山机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这里共做了例手术,仅抗休克小组就将27名重伤员的生命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包扎组为千余名伤员缝合包扎了伤口。他们还协助部队和机场,将成千上万的危重伤员送上飞机,运往全国各地医治伤情。
在另一片废墟上,医院医疗队抢险的现场,一位名叫高玉凤的13岁女孩,右臂已被五层楼废墟下的水泥预制板死死压住37个小时,情况十分危急。外二科医生王永富认真分析现场的情况:搬移女孩臂上的水泥预制板,一是需要时间长,二是搬开水泥板还容易引起残垣断壁塌方,危及孩子生命。唯一的办法是尽快截去女孩被水泥预制板压住的那只胳膊,那只胳膊经过长时间挤压肯定已坏死,也不能再保留。于是,他及时向现场组织抢救的首长提出了截肢的建议。经过大家商议后,首长同意王医生的建议,立即施行截肢手术,抢救女孩生命!
大地震后的灾区,余震不断。王永富医生毫不迟疑地钻进废墟中,要对被压埋的小姑娘实施截肢手术。医院宽敞明亮的手术室里,做截肢手术,也需要至少两三个人配合,而此时,在废墟的这个狭小空间里,只能容纳王医生一个人。小玉凤被压的右手臂,又在废墟空间的最里端,手术操作,何等困难。王医生想尽千方百计,一只手伸进去费力地给小玉凤的右臂扎上止血带,打上麻药,便开始了艰苦的截肢手术。没有骨锯,就用手术刀替代,两个刀片全断了,又找来备用刀片继续做。洞内空气污浊,视线不好,王医生感到呼吸困难,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手术操作全靠腕部的力量,连抬胳膊的空间都没有,每坚持一分钟都要付出极大的气力。但王永富一直坚持着、坚持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成功截肢,将女孩高玉凤救了出来。一出洞口,王医生就虚脱了。
第医院医疗队的抢险小组,承担着治疗护理14名破伤风患者的任务,担子十分繁重。白天,他们从一个帐篷到另一个帐篷,挨个给伤员打针、换药、输液、擦洗口腔、喂水、喂饭、喂药。晚上,伤员睡下后,他们轮流坚持守在伤员身边,给伤员驱赶蚊子、苍蝇,帮助伤员翻身、接尿。对几个气管切开和处于冬眠状态的伤员,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全面周到的护理。伤员尿在床上,他们给换上干净的被褥;伤员拉在床上,他们给换下被褥后,还帮助将下身清洗干净。有的伤员大便干结,十分痛苦,他们就用手一点一点地帮助抠出来……连续10多天时间的紧张抢救,入院时痉挛频发的伤员一个个状况减轻了,顺利进入康复期。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护理,14名破伤风患者全部痊愈出院了,伤员们纷纷向红十字方队的亲人伸出拇指,投去感激的目光。
在唐山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沈阳军区医院、医院等医疗单位,还承担了接受伤员后送治疗的任务。医院领导和医生护士们都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着深厚感情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医院的医务人员,成功将地震中受伤、心跳已停止63分钟的开滦煤矿工人盛苏原救活,重返工作岗位,创造了医学奇迹。
医院共收治了名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其中有27位截瘫伤者。截瘫,历来是医疗系统的“老大难”病症,在下身完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截瘫伤者大小便问题,是治疗截瘫伤者的头一道难关。为此,医院专门成立了“攻二便”小组,专门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几十号同样病症的伤员来了,有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医务人员不仅要为伤员做膀胱、尿道压等检查,还要帮助做冲洗膀胱、防止尿路感染的工作。更为困难的是伤员大小便的处理。因为伤者自损伤部位以下的身体感觉、运动功能遇到严重障碍,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许多伤员都不由自主地将大小便便在床上,需要及时清理,并更换被褥、床单、尿垫等。更为麻烦的是,有的伤员便秘困难,医护人员要用手帮助他们一点点地把大便抠出来。许多伤员感到非常难为情,觉得过意不去。这些红十字队员却说:“没关系,你们就是我的亲人,很快就会好的!”有的伤员感激地用唐山话说:“这是自己连亲生儿女也难以做到的事啊,亲人解放军做的这么好!真不知道该咋感谢他们好呢!”伤员们在心里感动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尽量少吃饭、少喝水,以减少大小便的次数。这种情况被医护人员察觉后,马上耐心纠正,他们劝说伤员们说:“亲人们哪!你们不能节食节水啊!多吃多喝,身体才能尽快恢复体力,才好与伤情疾病作斗争。只要你们健康幸福,我们就是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求求大家,一定不要刻意减少饮食了!”
为了减少便秘现象的发生,医院专门研究特别食谱,定时为伤员们发放苹果、香蕉、梨等时令水果,还采取了中医按摩等辅助治疗手段,使地震后受伤的群众在这里愉快养伤,心灵也得到了很好的抚慰。
红十字方队,震区老百姓的贴心人。
(未完待续)
《.红星在唐山闪耀》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
在读者见面会上。花山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