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真的一无是处了吗 [复制链接]

1#
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4487592.html

尼采曾经说过:“那些打不死我的,使我更坚强!”

昨天,收到了一个网友的求助,他说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一无是处,做什么都感觉没劲,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这样下去,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网友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得了抑郁症,在多数人眼里,抑郁症患者就是那些整天闷闷不乐、容易发火,甚至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人。其实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缺乏活力,做什么事都没有激情,抑郁症的真正原因就是一直否定自己,并且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抑郁,我们处在一个事事都不确定的年代,感情会失败,事业会失败,生活中任何及其微小的事都可能会失败,有些失败让我们学会坚强,也有很多失败导致我们抑郁情绪的滋生。你要没点抑郁,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为什么走出失败这么困难?又为什么说走出失败比成功本身更重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失败?

我们看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他们把实验用的小狗分成两组,每一只关在一个笼子里,小狗的爪子会遭受持续5秒钟的电击。在第一组,每只笼子前面有一块板子,小狗只要用鼻子推动板子,电击就会结束,在第二组的笼子里,却没有这样的装置。

马丁·赛里格曼

在每组小狗都经历了64这样的电击考验后,第二天,它们被分别放在了一个叫做“穿梭箱”的笼子里,笼子边上有一块很低的挡板,只要小狗尝试一下就可以跳过去免受电击。

这时,第一组小狗,几乎都可以跳过挡板。而第二组小狗,有三分之二,只是倒在地上呜咽,绝望地等待着电击的结束。

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给这个现象取名为“习得性无助”。这种现象与人类面对失败时的表现非常相似。赛里格曼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对痛苦的不可控,会让人出现抑郁的临床症状,包括睡眠问题,身体活力的变化,以及难以集中精力等等。

联想到我们自己,是否有过对一件事失去掌控感的经历?是否有过对一件事完全无能为力的感受?在多次连续的失败经历以后,我们往往会放弃挣扎,像绝望的小狗等待电击一般,变得逆来顺受。这种行为大概是大自然赐给人类一种求生哲学,试想原始人被野兽咬伤之后,拼命的挣扎呼救,可能会过快的导致失血过多而死亡,也可能会招致更多的野兽前来,所以默默忍受疼痛等待恢复体力,也许是最佳的生存手段。

而人类的美德教育常常告诉我们,承认失败,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人们应该不顾一切地去取得胜利,哪怕付出高昂的代价,乃至生命。

我们都相信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相信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微小的一瞬,又凭什么相信,我们有掌控一切的能力呢?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懂得,失败是家常便饭,成功才应该是偶然的。

既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失败呢?或者说,反正都要失败,何必再去努力呢?

人固然不能被悲观主义情绪所控制。赛里格曼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悲观主义者对待失败等负面事件时,认为其原因是普遍和永久的。他们认为对于改变境况,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发挥的空间,而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而乐观主义者,会习惯性地从导致痛苦的事件中寻找短暂和特定的原因。

从以上我们能够看出,悲观主义者接受失败,乐观主义者也承认失败,两者本身并无差别,他们主要的差别在于对于导致失败的原因的认定。因此,悲观主义者面对失败更容易出现无力感和绝望的情绪,而乐观主义者则更容易对问题加以分析和改善,从而重新开始行动。

乐观一点总是好的,乐观的人不仅能保持积极的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原因,乐观的人会比悲观主义者在中年时期更加健康,并且寿命更长。

所以说,保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但是,习惯了悲观的人很难变回乐观。就像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这种性格几乎会伴随他的一生无法改变。抑郁的情绪通常也是极难得以消除。悲观情绪极其顽固,像是在我们头顶一群闹哄哄的苍蝇,不但扰乱着我们的心智,而且怎么轰都轰不走。

然而,我们总不能让悲观始终占据内心的高地。如何有效地摆脱悲观,从容对待失败,以下几个方法值得尝试。

一、摆脱完美主义

前同事小潘,每次做PPT写文案都做得非常好,为了力求完美,不但字斟句酌,就连字体字号行距间距,位置差了一个像素都很在意,有时加班几个小时就为了一副完美的配图,每次甚至在老板上台演讲前一分钟还要修改一下。他常常为了一个极其微小的没有改善内容陷入深深的自责,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在这个阶段有意识的介入非常容易,只要工作完成立刻打住,不再去考虑就行了。你要相信,追求完美是没有尽头的,你的PPT再改下去,也变不成蒙拉丽莎。承认工作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了,你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多整体的思考,而非在一个牛角尖里寻找所谓极致,我想,前者对你的帮助肯定大于后者。

二、该放手时就放手

以前,有朋友夫妻闹离婚,我总是劝和不劝分;后来再有朋友闹离婚,我就说如果过不下去了,要离快离吧;有刚刚离婚的朋友找我寻求安慰,我会说,天大的好事啊,恭喜你,再也不用和那个恶魔生活在一起了!结果呢,我发现,我现在已经没什么朋友了。

其实,适当的止损在多数时候好过死扛到底的,在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时,我们都有“再坚持一下”的想法,我们本能的会相信会出现转机,而这种自信几乎都是出于非理智的,或者是幻想着能够出现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可能性。在这个时候,倒不如耸耸肩,骄傲、有尊严地离开。事后也不必对当初的决定过分怀疑,即便在你离开之后真的出现了转机,但你要清楚,这种转机是偶然性的,是在你能力范围之外的,并非你可以控制的。

三、自信的行动先于自信的感觉

这句话是国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路斯·哈里斯博士在他的著作《自信的陷阱》中提到的。

人人都会经历失败。小孩子在学习走路时,一次次站起来,却一次次摔倒。他们接下来所做的,就是一次次重新爬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任何失败的沮丧,没有任何一个健康的孩子,因为多次的失败,而放弃学习走路。

而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得不自信,每一次失败都对我们的信心造成一次打击,我们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找不到走下去的勇气。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有多少困难,都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就是这些不存在的困难,不断地打倒我们,让我们无法行动。

我们应该像学走路的婴儿一样,不会等到信心满满的时候才开始行动,而是要忘掉过去的失败,甚至忘掉自尊,把每一次行动当作一次新的开始,在每次行动中寻找自信的感觉。

托马斯·爱迪生

最后,引用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话:“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不成功的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