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唐肃宗为何变脸杀了兵马副元帅一封表文揭秘
TUhjnbcbe - 2023/9/22 5:19: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天宝十五载(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擅自登基称帝,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当月,远在成都的唐玄宗接到李亨送来的报告:恭喜老爸,您被升级为太上皇了。

对这个结果,唐玄宗无可奈何,他做出了一个理智的决断:给儿子补办登基手续,并将三位宰相派遣到儿子身边,辅佐他完成平叛大业。

就这样,大唐帝国以非暴力方式,完成了皇权的暴力转移。

权力交接完成了,接下来李亨就要为平定“安史之乱”而努力了。灵武那地方交通不便,作为平叛指挥中心显然不大合适,于是李亨决定将行在迁移到彭原(甘肃庆阳)。

人马刚刚出发不久,半路迎来三员“光杆司令”的投奔——王思礼、李承光、吕崇贲。

王思礼是为“元帅府马军都将”,李承光为“元帅府步军都将”,吕崇贲为“蒲关防御使”,他们怎么成了光杆司令了呢?

原来,王思礼与李承光在“平乱元帅”哥舒翰帐下效力,不久前,由于“灵宝之战”的失利,以及哥舒翰的被俘,二人只好弃潼关西逃。半路上遇上同样西逃的吕崇贲,三人一合计,长安丢了,就只能去灵武投奔皇帝了。

潼关丢失是长安沦陷的直接原因,也正是由于长安的沦陷,让大唐帝国岌岌可危,让唐玄宗父子饱尝流浪之苦。

作为守将,王思礼和李承光对潼关的丢失负有很大的责任。

不过,考虑到唐玄宗和哥舒翰才是潼关丢失的最大责任人,三人又能主动来表忠心,唐肃宗表现得很大度,不光没追究他们的责任,还给他们升官了:

李承光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王思礼任行在都知兵马使、吕崇贲任关内节度使兼顺化郡太守。

三人着实亢奋了好几天,败军之将还升官了,这玩意儿运气来了挡不住啊。然而,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幸福来得快,去得更快。

九月二十五日,御驾来到顺化郡,二十八日,李亨突然变脸了,他下旨将王思礼、李承光和吕崇贲绑于大纛旗下开刀问斩。

罪名是“不能坚守岗位”,导致潼关丢失,逃兵,该斩。

大伙儿都懵了,皇帝昨晚端错药罐子了?还是抢在太上皇之前患上老年痴呆症了?这么快就变脸,没见过这么露骨的反悔,还要不要脸了?

如果三人都因此被杀,这事倒简单了,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大家更摸不着头脑。

宰相房琯站出来求情:眼下正是用人之际,陛下可让他们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李亨哼哼一阵:“王思礼和吕崇贲可饶恕,李承光死罪难饶,杀!”就这样,王思礼和吕崇贲找回了飞出去的魂魄,而李承光则被祭了旗。

大臣们一脸“十万个为什么”,同是弃关的逃兵,为什么命运不一样?如果深究一下,李承光还是三人中罪行最轻的一个。

灵宝之战时,李承光率领的步兵负责殿后,王思礼是前锋,败局就是由于王思礼的战术失误所导致,李承光是跟着吃了锅烙的人。

吕崇贲更该杀,蒲关离潼关八十里,中间还隔了一条黄河,潼关丢了,你跑什么?

所以,如果给三人排个序,吕崇贲第一个该杀,王思礼第二个,李承光责任最轻。

前几天给三人升官时,李亨居然直接授予李承光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这个分量价值千金。

天下兵马元帅是广平王李俶(即唐代宗),在实际工作中,副元帅才是军事行动的真正一把手。

李承光名不见经传,曾任河西兵马使,哥舒翰就任平叛元帅后,李承光统领步兵,王思礼统领骑兵。

我们翻遍史书,均不见李承光在河西有什么作为,其资历和军功都远不如王思礼。

天下还有那么多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比如郭子仪、李光弼,李亨为何放着他们不用,却从犄角旮旯里挑出了李承光?

这事我们如果单从史书里找答案,永远无解,事实上,两唐书甚至省却了李亨给三人封官的那一段。

于是各种猜测满天飞,最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王思礼和吕崇贲早就是太子李亨的人,李承光不是,所以被祭旗了。

可是如果将省却的那一段加上,这个解释就说不通了。既然王思礼是太子的人,为何天下兵马副元帅是李承光,而不是王思礼呢?

我个人认为,“王思礼是太子李亨的人”这种说法纯属臆测,站不住脚。

王思礼是高句丽人,其父曾经在朔方军任职。他从小学习兵法,很早就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帐下效力,与哥舒翰同为押衙。

押衙都算不上官只能算是“吏目”,因此不能因为王忠嗣是太子的人,就推论王思礼也一定是太子的人。

后来哥舒翰一路飙升,接替了王忠嗣,王思礼依然是个押衙。

天宝七载,哥舒翰攻陷石堡城,王思礼因为战功,才走上光明大道,一路被提拔为关西兵马使,兼任河源军使。

如果非要说王思礼是谁的人,哥舒翰确实是王思礼仕途进阶的提携人。因此,当哥舒翰被唐玄宗任命为平叛元帅时,他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将王思礼从河西调到自己身边来当助手。

史书记载,哥舒翰在潼关时,所有的大事基本上就跟王思礼一个人商量,由此还引起了李承光的不满。

哥舒翰陷害安思顺兄弟、图谋劫持杀害杨国忠,这些主意都出自王思礼。

不过,从哥舒翰、王思礼的经历来看,他们效忠的对象只有唐玄宗,我们找不到他们与李亨的任何交集。

这也不难理解,王思礼和哥舒翰都是胡夷,与朝中的势力无法建立利益链。因此从王思礼、李承光,与李亨的关系来解释他们不同的结局,这个观点说不通。

要想解开这个谜团,我们还得找一找史料,挖掘一下那几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李亨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那三天有没有大事发生呢?还真有。

在顺化郡,李亨迎来三个人的拜见——韦见素、崔涣、房琯,他们是唐玄宗派来辅佐李亨的宰相班子。

对这三人,李亨的态度截然不同,韦见素、崔涣似乎有点不大受待见,房琯则成了李亨的心尖尖。

韦见素和崔涣的冷遇好理解,他们是太上皇的人,李亨需要自己的班子,对这种硬“塞进来”宰相肯定不感冒。

房琯不一样,他虽然是太上皇提拔的宰相,但曾经在东宫任太子庶子,算起来李亨才是他的旧主。

房琯此人肚子里其实没啥货,但看起来一表人才(怎么形容来着),尤其是口才一流。他见到李亨就侃侃而谈,把李亨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因言时事,词情慷慨,肃宗为之改容。”

君臣二人聊了三天,大有隆中对的感觉。李亨的大变脸,就发生在他与房琯的热聊之后。

不许动!房琯,是不是你给李亨下药了?

对不起,他们是密谈,很多内容外人无从得知,从史料里找不到蛛丝马迹,我们只能怀疑。

任士英教授的《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他发现《文苑英华》第六百零八卷,有一篇《为人请合爹表》,这篇表文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

这篇表文的作者叫于邵,是替李愿、李谔兄弟写给唐代宗的一封奏表,内容是请求朝廷批准,让他们刚刚病逝的老母与父亲合葬。

因为这篇文章妙笔生花,因此被《文苑英华》收录了。

这就怪了,你们家父母合葬跟皇帝有什么关系?皇帝连这事都要管的话,心还不得操稀碎?

原来,李家兄弟的父亲是被处死的罪人,没皇帝的批准他们不敢擅自做主,这名罪犯名字叫李承光。

哇,终于接近真相了,根据表文透露的细节我整理如下:

潼关失守后,李承光既惊恐又迷茫。丢城失地自己是罪人了,更大的麻烦是长安也丢了,皇帝丢跑没影子了,大唐帝国还会存在吗?

思来想去,李承光没有跟风去投靠安禄山,而是做大唐的忠臣。可问题是,现在的大唐帝国形成了二元结构,太上皇在成都,皇帝在灵武,而且这个太上皇是被迫升级的。

李承光该听谁的呢?这个选择的难度,一点不比在李唐和伪燕之间的选择难度小。

李承光耍了个小滑头,他决定两边押注,你们都是“皇”字头的,我只能两边摇摆,借机行事。

于是李承光给唐玄宗和唐肃宗分别上了奏表,请求下一步的行动指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李亨的回音到了,李承光感动得眼泪哗哗的。在这封回信中,李亨对李承光“敦序兄弟,如家人礼”。

皇帝拿自己当自家兄弟,世上还有比这个更高的礼遇吗?李承光二话不说,当天就收拾行李,日夜兼程直奔灵武。

李亨果然没有食言,除了加封李承光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还给他赐名“李匡国”。

匡国,匡复家国,殷殷期许啊。

李亨为何超规格对待李承光呢?理由也不复杂,因为自从与老爸分道扬镳后,他最大的担心就是天下人不服。他这个皇位严格来讲是不合法的,大臣们如果还是心向唐玄宗,他该何去何从?

所以,李亨虽然坐上了龙椅,但是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李承光的主动投靠,就像是给落水者扔了一块木板,李亨心情大好,也对李承光充满了感激。为了起到示范作用,李亨“千金买死马”,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投靠我比继续跟着太上皇吃香。

所以,李承光的待遇,纯属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房琯来了以后,李亨为何态度就大变了?猜测应该是房琯揭开了李承光两面派的真相。

房琯从唐玄宗那边过来,李承光给唐玄宗的效忠信他一定是可以看到的。当房琯在顺化见到这位副元帅时,心里立刻就明白这家伙玩了什么花招。

于是,房琯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亨。

李亨顿时觉得吃了苍蝇,再加上这段时间他坐稳了龙椅,李承光的投靠价值顿时贬值了,于是他也变脸了。

唉,人有时候还是单纯一点、憨直一点好,心眼多了总有一天会害到自己。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肃宗为何变脸杀了兵马副元帅一封表文揭秘